在亚太地区,新加坡的组屋最能实现购屋愿望,但组屋的租金则相对较高。同时,新加坡的私宅价格也是亚太区中最昂贵的。

城市土地学会(Urban Land Institute,简称ULI)星期三(7月9日)发布的《2025年亚太住宅可及性指数报告》指出,在涵盖的51个细分市场中,仅有七个市场的可及性指数低于5,意味着购屋梦相对可实现,其中就包括新加坡的组屋。

住宅可及性包括购屋和租赁两方面。报告指出,当房价中位数超过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五倍时,拥屋将变得难以负担;而租赁可及性则以租金不超过中位数每月收入的30%为准绳。

报告调查的亚太市场,包括新加坡、香港、东京、悉尼、北京、上海、广州等41个城市。

报告说,新加坡的住宅可及性指数在有报告以来都在5以下,去年的指数是4.3,但这不是亚太城市中最可负担的,澳大利亚珀斯(Perth)的住房价格是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4.1倍。

延伸阅读

未来私宅供应大增 政府预先调整SSD防转售激增
未来私宅供应大增 政府预先调整SSD防转售激增
住宅卖方印花税今起调高四个百分点 房屋持有期加长至四年 
住宅卖方印花税今起调高四个百分点 房屋持有期加长至四年 

本地私宅买家面临的房价是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16.9倍,平均房价为170万元,贵绝亚太地区。

组屋租金占中位数月收29% 高于亚太其他地区

另一方面,组屋的租金达中位数每月收入的29%,比起亚太其他地区来得昂贵,但比私宅租金43%的占比来得便宜。

报告说,政府的政策是住宅可及性最大的单一因素,监管和税务对住宅的供需有着关键影响。

睿星资本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马千里在星期三举行的媒体说明会上说:“出租房是解决住房可负担性的重要渠道,不是所有人一生中都可以成为屋主。”

像新加坡、东京、香港这些门户城市(gateway cities)面临的住房可及性问题会更巨大,因此政府须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来解决问题。

报告也指出,房价是影响住房可及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指出,尽管香港的房价过去10年已经从峰值下跌了三成,市民却反而希望政府制止房价进一步下跌。

叶文祺说:“从任何角度来看,香港的住房都称不上可及。有趣的是,当价格下滑时,购房需求反而消失,因为人们都不愿在价格持续走低时入市。这种现象也给政府在调控市场时面临更大挑战。因此,应该借鉴新加坡的模式,由政府为80%的人口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其余的20%则交由市场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