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愈演愈烈,自由贸易协定(FTA)成为企业进入主要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然而,一项调查显示,取得至少一份自贸协定下的原产地规则证书的新加坡企业,不到三成,比率仅略高于越南。

约四成受访企业不清楚 是否拥有原产地规则证书

至于为何不申请证书,新加坡企业提到的首要原因(35%)是它们出口的产品,不在相关自贸协定范围内。另外,四成左右的受访企业,不清楚本身是否拥有原产地规则证书。调查认为,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自贸协定无法很好地发挥效用。

上述市场洞见来自一份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导的研究。这份研究成果也为下星期二(7月29日)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和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SBF)举办的“全球城市新加坡:建国60周年及未来大会”,拉开序幕。

调查于2023年和2024年在新加坡、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越南七个东南亚经济体进行。内容主要针对企业对经济转型四个核心领域的看法:自动化和数码化、可持续发展、监管和治理,以及通过区域机构开展合作。

自贸协定确保企业能进入关键市场

调查共收到2326家企业回复,新加坡企业有101家,七成以上是中小企业。

延伸阅读

经济师:特朗普若征更高关税 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间接冲击
经济师:特朗普若征更高关税 将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间接冲击
副总理颜金勇将访美 巩固加强新美多方伙伴关系
副总理颜金勇将访美 巩固加强新美多方伙伴关系

关于企业利用自贸协定的部分,报告指出,保护主义兴起,打破人们对开放市场的长期假设。特朗普在第二任期,也就是本次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发出更猛烈关税威胁,凸显通过替代框架维护贸易稳定的必要性。

在这样的形势下,自贸协定为企业提供了有结构、以规则为基础的途径,确保企业能进入关键国际市场,但前提是企业必须确认出口产品符合原产地规则(Rules of Origin)或取得原产地证书(Certificate of Origin)。

原产地规则通常规定产品要被视为某国的原产产品,须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比如产品的生产、加工或组装程度。原产地证书则是证明某一产品原产地的官方文件。在国际贸易中,确保产品符合原产地规则并获取原产地证书,有助顺利通关并享受贸易优惠。

在接受调查的七个东南亚国家中,29.7%的新加坡企业已取得至少一份自贸协定下的原产地规则证书,比率与越南(28.5%)接近,但低于马来西亚(38.7%)、印尼(47.8%)、老挝(42.9%),以及菲律宾(58%)。

出口量太小达不到门槛 三成新加坡企业没提出申请

值得留意的是,40.5%的新加坡受访者不知道本身是否拥有原产地规则证书。

除了出口产品不在自贸协定范围内,30%的新加坡企业没有提出申请,是因为出口量太小,达不到门槛。

例如,亚细安自由贸易区(AFTA)的门槛是每件产品至少200美元(约256新元);《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的则是1000美元。

其他原因还包括客户没有要求(15%)、不确定如何申请(10%),以及程序复杂或费用高昂(5%)。

别国企业也提出同样原因,比重各有不同,例如印尼和越南的企业最常提到申请程序复杂和出口量太少。

企业希望自贸协定可扩大到数码服务

报告认为,持有原产地规则证书的新加坡企业占比较低,这既反映许多自贸协定对服务业或面向本地市场的企业作用不大,也反映本地中小企业较少出口。

“新加坡的企业希望扩大自贸协定的覆盖范围,并能获得更明确的指引。它们特别提到为数码经济和服务贸易定制贸易协议尤其重要。此外,他们也希望了解自贸协定的适用范围,以及中小企业能如何获益,尤其是物流、数码服务和专项制造等领域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