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股市今年来虽然屡创新高,但除牌潮依旧未停歇。分析师不排除,许多大股东可能趁着政府提振股市计划的50亿元资金尚未进入市场,进而推高估值前,先把公司私有化。
今年至今,反映新加坡股市走势的海峡时报指数涨了将近444点或11.7%。其中,海指在过去一个月就涨了大约327点或8.4%。
然而,今年来除牌的公司依旧没有减少。根据新加坡交易所每月发布的统计数字,上半年已有10家公司除牌,数量与去年同期一样。
如果包括已经公告将在7月除牌的公司在内,今年至今有15家公司除牌。这还不包括接到私有化献议的公司,例如酒店信托辉盛国际信托(Frasers Hospitality Trust)、科技产品分销商万隆科技(Ban Leong Technologies),以及科技公司奇益(Procurri)等。
辉立证券研究主管周冠龙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私有化也是一种以低价收购公司或资产的途径。除牌没有减少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大股东或收购方趁许多中小市值股的估值被推高之前,先把公司私有化。因此,我们认为,下半年甚至可能会有更多公司除牌。”
周冠龙指出,估值可能被推高的原因之一,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于今年初推出的50亿元证券市场发展计划(EQDP)。最有可能因这项计划受惠的是中小市值股。
金管局于星期一(7月21日)公布了第一批入选的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投资管理其中的11亿元。其中Avanda投资管理公司已经决定成立一只新的独立基金,全面投资新加坡股市,重点关注中小市值股。
周冠龙认为,如果更多人投资中小市值股,市场给予这些股票更高的估值,私有化就变得相对困难。
FSMOne新加坡研究部投资组合经理曾德均持相同看法。他受访时指出,从新交所退市的大多是中小型公司,交易量少,也很少有分析师追踪,尽管业绩强劲,估值却被低估。
50亿元的资金虽然有助提高估值,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私有化的趋势,曾德均认为,并非所有上市公司都能从中受益。“这项计划优先考虑基本面良好的公司,如拥有稳健的资产负债表、良好的盈利表现、股息吸引人,以及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有助益。
“许多选择退市的公司,可能并不符合这些标准。因此,不因计划受惠而且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大股东仍有可能选择私有化。”
退市也可能是为下阶段发展铺路
公司因估值持续被低估,或交易流动性偏低而选择退市。德勤东南亚交易会计服务领导合伙人郑惠玲认为,另有一些公司则可能根据下一阶段的发展而决定退市。这包括进行业务重组、寻求其他融资模式,或在更适合公司业务发展的市场上市。
郑惠玲受访时说:“退市并不总是意味着公司营运出现困难。它可能反映公司有意进行重整、重新定位或开拓新市场。这凸显了资本市场和企业的发展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本地股市今年有望迎来更多公司新上市,或许有助于减缓退市的趋势。郑惠玲说:“不论如何,公司因应不同的发展策略选择退市,一直都是市场正常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