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系统日益成熟,无论政府还是提供可持续发展相关服务的方案供应商,如今都能给出更明确的指导,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助企业一臂之力。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前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和大华银行集团首席永续发展执行官林锦辉,是在《商业时报》和大华银行联合举办的首场可持续影响力对话会上,发表上述谈话。对话会主题是: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Navigating Sustainability Forward)。
这项对话会活动是“可持续影响力奖”(Sustainability Impact Awards)在迈入第三年之际推出的延伸活动,共有四场。
第一场对话会7月22日在新报业媒体的Studio+65举行,主要探讨企业在达到合规目的以外,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进行创新、维持企业韧性和强化品牌价值。《商业时报》总编辑陈慧芬担任对话会的主持人。
善用可持续发展工具和融资
在对话会上,许连碹表示,本地可供企业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其实相当丰富,但名目繁多的政府计划和补助,让企业目不暇给。不过,随着近期一些一站式平台和工具的推出,企业将能从中受益。
例如,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SG)推出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资讯站”(SME Sustainability Hub),就整合了不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支持项目和资源信息,包括财政计划与补助项目、培训课程、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等。
此外,金融管理局数码平台Gprnt(即Greenprint)则可供企业免费获取它们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数据。平台结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生成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一和范围二数据,并推荐适合的解决方案。
本地上市公司2025财年起须披露温室范围一与二气体排放量。市值较大上市企业从2026财年开始披露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分成三个范围。范围一是指公司直接燃烧产生的废气排放;范围二是指公司购买的能源所产生的废气排放;范围三则是前两者以外所产生的所有排放,即企业在价值链上间接产生的排放。
企业应勇敢踏出第一步
私人机构的助力方面,大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南针”(Sustainability Compass)则可帮助中小企业确定自己所处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了解行业标准、获得融资等等。
林锦辉说:”在新加坡,如果企业想要进行绿色转型,很多机构都会愿意帮你。除了提供大方向指导建议的‘可持续发展指南’计划,我们也有针对个别领域需求推出的U-Solar、U-Energy等计划,可协助企业与整个生态系统衔接,并获得融资便利。”
为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帮助本地企业转型的力度,尤其协助中小企业尽早开启脱碳进程,以免它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趋势下掉队。在对话会上,许连碹也再次强调了当中的迫切性,并鼓励企业勇敢踏出第一步。
她说:“及早诊断和开始疗程,可避免‘病急乱投医’带来的痛苦,企业应循序渐进,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做出调整。”
她提醒,欧盟正计划于明年对碳排放量高的进口商品课征关税,如果有欧洲客户的本地企业不进行调整,则很可能会失去合约。此外,近期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也可能造成供应链和价值链发生改变,企业应做好应对准备。
对于如何才能有效推行策略,许连碹则认为,重要的一步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文化,由上至下贯彻,让员工产生共鸣。不过,她也理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因为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很广,有的项目无法量化,很难立下明确目标,也不容易让员工理解。
“我们可以从水电用量这类数据得知措施是否有效,但像未来扩展市场的能力、发展人才的能力、商誉之类的,就比较难以数据来定义。我想这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
可持续发展是重要长期投资
尽管已有越来越多企业陆续搭上可持续发展的列车,但仍有企业将它视为负担,尤其是中小企业,很可能因成本因素而放弃计划。
对此,林锦辉表示,公司的管理层,特别是首席财务官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管理层可以换个角度,把投资于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看作是未来生意模式的前期成本,而这个模式是能带来长远好处的,相信就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他说:“可持续发展是条漫长的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前进的节奏。”
而谈到目前全球气候行动面临政治阻力和经济变数的不利局势时,他则认为,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长期投资,推进速度或许可以因时而异,但不应该因暂时的困难而完全停下。
事实上,银行的数据显示,多数大型企业客户仍在持续进行着他们的计划,这对与之合作的中小企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群策群力 强强联手
对话会也强调了群策群力的重要性。许连碹表示,可持续发展应是全民参与的,不一定得由政府来发号施令,基层也能提供点子或发起计划。
林锦辉则提到,如果亚细安国家能一起合作,相信将能创造更多可能性。新加坡有金融实力,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强项,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跨国合作不一定得由政府来进行,任何企业都能走出海外建立自己的合作网络。我想,力量一旦集合起来,也能带动整个区域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的增长。”
约30名来自大型和中小企业的代表出席了对话会。其中,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公司Little Green Ranger创始人王嘉胜(35岁)出席活动后受访时表示,短期的地缘政治因素并不会遏制该公司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拓展业务的决心,因为公司本就秉持长远目标。
他说:“坚持下来的企业其实是在积累能量,待时机成熟后,将能对市场产生影响。”
成立于2022年的Little Green Ranger是企业善用可持续发展政策红利的例证。乘着能源转型的浪潮,原本已投身家族的建筑机械生意的王嘉胜决定寻找新机会,为建筑工地提供太阳能板和锂离子电池解决方案,以助减少燃油驱动电力的使用。
本地婴儿哺乳用品品牌Hegen的策略与转型副总监黄宏盛(38岁)也参与了对话会。他受访时表示,虽然公司已把减碳纳入工作目标,但具体的操作步骤却还处于摸索阶段。
尽管如此,创立已10年的Hegen在海内外市场稳定成长的同时,也在积极探讨绿色转型。目前,公司在马来西亚的生产线已全面采用太阳能电力,本地的厂房也已开始逐步转向绿色能源。
四场对话聚焦可持续发展
继首场可持续影响力对话会完满举行后,第二场将于8月21日举行,最后两场则分别安排在9月和11月。
有兴趣参加对话会者,可电邮smlin@sph.com.sg。
“可持续影响力奖”将于9月下旬举行的晚宴上颁发,分为三大组别,即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人。
想了解更多奖项详情,可浏览https://bt.sg/siawards。
更多相关报道:
【本系列由大华银行呈献,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