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亚方舟全球华人财富管理与传承峰会期间,诺亚ARK CIO办公室呈献《2025年下半年CIO报告》。诺亚控股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静波在序言中指出,全球资本格局正迎来历史性转折——传统通胀范式与科技驱动的通缩动能相互博弈,亟待投资者以全新思维重构资产配置体系。

我们正走入一个由“科技型通缩逻辑”主导的资本新时代

自2020年以来,全球步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时代。地缘冲突升级、供应链重构、货币政策剧烈摇摆,传统投资逻辑频频失效。与此同时,AI、大数据、区块链、清洁能源等新兴技术正迅速重塑经济结构——信息、计算与能源的边际成本正逼近“零”。

加拿大思想家Jeff Booth在《明日的代价》中指出:“科技应带来通缩、带来更便宜的生活、更高效的社会,但我们却用通胀的逻辑在运营一个已经不匹配的世界。”

如果说过去20年投资关注的是“对抗通胀”,那么未来20年将转向“理解与拥抱科技型通缩”。AI的发展揭示了结构性矛盾,也推动对“价值本源”的再认识。

下一个周期,将不再由债务驱动的资产泡沫主导,而是由科技型通缩与效率红利驱动的全新增长引擎。财富管理的关键,是重构资产结构——在现实中稳住防线,在未来中寻找增量。

一、通胀资产的“现实锚”:逻辑虽旧,仍不可缺

我们正处于一个“双轨结构”中。一方面,地缘冲突、去全球化、老龄化、能源转型带来结构性通胀;另一方面,科技革命正在引发结构性通缩。通胀资产虽非未来主线,但在当前现实中,依旧是对抗制度不确定性的“对冲锚”:

  • 军工与资源因地缘升温受益;

  • 老龄化推高社保支出;

  • 绿色转型拉高能源成本;

  • 财政赤字货币化增加通胀风险。

正如Booth所说:“当政府用短期手段应对结构性问题,代价并不在今日,而在明日。”

对此,诺亚ARK的配置建议:保留通胀资产权重,应对滞胀与现实冲击;同时,为科技型通缩腾挪仓位空间。

二、科技型通缩:从边缘幻想走向资本主轴

科技的本质,是以更少资源创造更多价值,因此是最主要的结构性通缩来源,具有两个核心特征。其一是成本下沉:生产、服务、交付更高效;二是边际用户无限化:AI打破服务边界,带来指数级扩展。

通缩红利正快速渗透:

  • AI替代重复岗位;

  • 区块链降低信任成本;

  • 自动化推动制造业回流;

  • 储能与光伏降低能源成本;

  • 算力与大模型重构决策流程;

  • 稳定币与比特币崛起为全球规则货币。

对此,诺亚ARK的配置策略:建议通过ETF+精选个股方式建立通缩资产战略仓位,未来3–5年提升至总配置的30%左右。

三、三支柱配置模型:锚 + 引擎 + 桥梁

面对旧体系退出与新体系生长,配置策略需兼顾:现实性,以应对短期波动;前瞻性,以捕捉未来增长红利;以及灵活性,以保持调仓与轮动空间。

诺亚ARK战略模型建议:对于通胀受益型资产(黄金、安防、REITs等),稳定现金流、对冲风险;对通缩受益型资产(AI、数字货币、绿色能源等),捕捉增长红利;对桥梁资产(稳定币、短债、现金等),缓冲波动、保留灵活性。

四、动态轮动机制与风险控制

面对科技兑现节奏不确定与政策扰动,建议建立半年周期的策略轮动机制:随着通胀预期上升/地缘风险加剧,增配通胀资产;利率见顶/科技估值下修,则增配通缩资产;市场波动加剧/紧缩加码,增配桥梁资产与现金头寸。

结语:穿越结构裂缝,布局系统新范式

未来不是线性延续过去,而是突变后的重构。科技型通缩正在挑战传统增长逻辑。

在“现实通胀”与“未来通缩”的张力之间,构建一个有层次、有耐力、有战略厚度的配置体系,才是财富穿越周期的根本。

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回报的速度,而在于配置的方向。

【本文内容由诺亚AR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