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屋收租金,已不再是最潮的退休生活保障。全面多元的退休规划才是王道。比起过去三分之二的人视房地产为退休保障首选,现在只有35%的人认同。
多年来,买屋收租金是作为退休做好准备的重要来源,然而,这个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租金来源已渐失魅力,特别是对年轻一辈,他们不再像过去长辈,视收租金为最大退休保障资金。
宏利(Manulife)在今年展开一项包括1000多名新加坡受访者参与的调查发现,25到34岁的人群,过去有近75%把房地产视为最重要的退休项目;现在,持有同样观念的比例下降到30%,跌幅是所有年龄群中最大的,跌了近45个百分比。
宏利亚洲康健调查2025(Manulife Asia Care Survey 2025)除了在本地进行,这个调查也汇集了亚洲九个地区逾9000名25岁至60岁以上人士的见解。
多年来,置产收租被视为退休规划的重要工具,但这一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如上图所示,调查显示平均仅有35%的受访者仍房地产列为最重要的两项退休资产之一,远低于先前的65%。
过去,各年龄层中逾半数受访者曾将房地产视为首选的退休资产;如今,这一比例显著下滑,所有年龄层中持相同看法者均不足四成。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越大,对房地产的依赖和偏好似乎仍较强。
当中,曾有近七成35到44岁的人群把房地产视为最重要的退休项目,如今也只剩35.6%。其他年龄层也如此——45到54岁的人群从63.6%跌至38.5%,以及超过55岁的人群从56.1%跌至35.4%。
宏利新加坡首席营销官谢明凯(Mark Czajkowski)指出:“房地产曾被视为一种稳定的资产;然而,从这项调查来看,新加坡受访者似乎不再这么认为。”
观念的转变,反映出人们对房产长期稳定性的信心减弱,也凸显出公众对房地产作为家庭遗产工具的看法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更具流动性和多元性的金融工具,而非将传统房屋所有权视为退休生活的基石。
现金仍是王道
现金一向被当成一大重要的退休资产。这种看法至今还是为大部分新加坡公众所认同。受访者中,35%认为现金是最重要的退休准备工具,其次是养老金计划(22.4%)与房地产投资(19.3%)。
这一资产偏好也自然反映在他们的储蓄与投资配置上。将近一半(47%)的受访者选择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如定期存款)来进行资产分配。(注:在调查卷中,房地产不属于选项范围。)
令人纳闷的思维
调查显示,5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退休资金将不足。令人意外的是,尽管面临资金不足的担忧,他们仍坚持“现金为王”的观念。目前,现金、储蓄和定期存款等高流动性资产,占整体资产配置的47%。
虽然新加坡公众普遍认同现金在退休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他们仍倾向于选择较为熟悉、操作简单的储蓄方式,对其他投资工具的采用比例相对偏低。长期而言,这种策略可能会限制财富的增长潜力,也可能影响整体的退休准备程度。
不同年龄层 风险接受度存差异
没有明确未来目标的人,往往也缺乏系统的财务规划或投资策略。虽然将近一半的新加坡人以现金形式进行储蓄,但他们也普遍意识到,仅依赖现金并不是最有效的退休规划方式。
这种焦虑情绪也清晰地反映在调查数据中。
不同年龄层对投资和储蓄风险的接受度存在差异,也因此影响了他们对退休方案的选择。
对55岁及以上的群体来说,稳定收入是首要考量——56%认为这是维持理想晚年生活的关键。相比之下,25至34岁的年轻人更关注长期增长潜力,48%将其列为首选,反映出他们更重视及早建立财务基础。
这种行为模式广泛存在:年轻时愿承担更高风险,争取财富增长;接近退休者则更注重稳健与保本。
宏利提供多元化的储蓄与投资方案,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与目标,也有助于完善现有投资组合,实现风险分散与财富传承。
专业指导 生财有道
常言道,专业的事交给由专业的人去做,更何况理财这类专业事,尤其是在退休规划方面。
调查显示,71.2%曾接受理财顾问建议的受访者对退休准备更有信心,远高于未咨询者的 41%,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
健康状况充满不确定性。要实现理想的晚年生活,健康寿命与财富寿命缺一不可。超过半数受访者(53%)最担心的是癌症,其次是阿尔茨海默病(29%)与中风(27%),普遍预期健康问题将在66岁前后出现,甚至更早。这个调查也发现,新加坡逾1000名受访者对老年生活愿景的深刻转变。
晚年的幸福,离不开及早准备。逾七成受访者认为财务状况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和寿命。保险不仅是财务保障,也是一种心理支持——超过70%表示,保险让他们的退休生活更安心,过半受访者更相信保险有助改善健康。
财务健康与整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尤其是在退休阶段。阅读宏利亚洲康健调查2025,了解你可以采取哪些实际步骤,为退休生活带来质的飞跃。
【本文由宏利新加坡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