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风险增高,让更多企业寻求在中立经济体上市,加上我国资本市场流通性正逐步改善,可促使区域型企业把新加坡视为上市首选地。
新加坡管理大学董事会主席兼星展集团前总裁高博德(Piyush Gupta),星期二(9月9日)参与 《资本市场的未来:驾驭新加坡与全球的变局》座谈会时说,地缘政治风险节节攀高,将为新加坡上市环境捎来利好。
他说:“对中国企业而言,美国已不再是首选地,在伦敦上市也颇不容易,因此企业可能会把注意力转移至新加坡。这是一个难得的时机,我们须要把握地缘政治带来的机会。”
尽管如此,高博德指出,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交易所的竞争力正逐年走高,也有可能对新交所形成威胁。他举例,在2021年至去年之间,我国迎来29宗首次公开售股项目,去年集资额3100万美元(3971万新元),仅是马来西亚同期上市集资规模的约22%。
高博德续指,和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相比,我国的上市企业数量相对逊色。“区域内其他国家都表现得非常好,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们拥有非常活跃的散户,为市场带来足够的流动性,进而吸引更多公司上市。相比之下,我国能提供的流动性相对有限。”
更多区域型企业会视新加坡为上市首选地
新加坡交易所全球业务发起和拓展部主管保得胜(Pol de Win)同样表示对新加坡市场有信心,预计接下来会有更多区域型企业会视我国为上市首选地。
他在座谈会上说,如今有越来越多区域型科技公司,当业务足够成熟和达到一定规模,计划进行首次公开售股(IPO)时,新交所会是理想的上市地点。
“若公司完全‘本地化’或只聚焦当地市场,他们自然而然会在相关经济体上市;倘若公司的业务横跨整个区域,我也相信新交所能发挥作用。”
谈及私召车平台Grab、科技公司冬海集团(Sea Limited)选择到美国挂牌一事,保得胜说,在上市前,这些企业的估值不低于50亿美元,因此自然而然倾向于到美国上市,追寻更高的估值。“若是一家估值仅有20亿至30亿美元的公司,应不会优先考虑美国,而是首选区域内的交易所。”
保得胜也提及,今年7月和8月的一系列上市活动,例如NTT数据中心房地产投资信托、Info-Tech系统公司、康哲药业控股(China Medical System)在我国挂牌,是新交所竞争力改善的一项证明。他说:“我确实相信,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改善。”
另一方面,说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提振资本市场的措施,高博德认为尽管这措施切中要点,但似乎不足以振兴资本市场。他也认为50亿元证券市场发展计划(EQDP)是个不错的计划,“但与约6000亿美元的整体股市市值相比,这笔资金可能起不到实质作用”。
高博德还建议监管机构,善用科技来强化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例如利用监管科技(RegTech)来监测异常交易与风险,或透过区块链技术,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信息和金融数据的透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