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不稳,进而撼动全球经济的屋架,为包括亚细安在内的中小型经济体带来巨大冲击。这一局势不仅源于中美角力,更根本的威胁是多边主义体系的衰退。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前院长、李嘉诚经济学讲座教授柯成兴星期三(9月10日)在新加坡董事协会(SID)的活动上,发表这一观点。

柯成兴指出,地缘政治如同支撑建筑物的结构。亚细安虽然远离俄乌冲突和中美科技战的第一线,但已切实体会到“地板摇动”的冲击。例如,区域经济虽有望在今年增长4.7%,但增长高度依赖三大引擎:高科技电子产品出口、中国游客复苏,以及对欧美市场的商品出口。这三项全受地缘政治局势所影响。

若多边主义支柱瓦解 关税和经济胁迫将司空见惯

柯成兴警告,中美对抗虽为当下最显眼的地缘政治风险,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多边主义制度的逐步瓦解。

他说:“多边主义提供三大支柱:公平竞争、和平解决争端,以及合作解决全球问题。但如今,更多国家以各种方式退出这个体系,最明显的是美国。”

延伸阅读

李资政:全球经贸框架或迈入“暂减美国”新局面
李资政:全球经贸框架或迈入“暂减美国”新局面
柯成兴:多边主义受攻击  全球南方须发挥自身领导力
柯成兴:多边主义受攻击  全球南方须发挥自身领导力

他指出,缺乏强有力的多边架构,贸易争端就是通过关税报复或经济胁迫来解决,而不是对话。

柯成兴进一步分析,中美竞争的三大因素分别是民主与威权体制的意识形态冲突、美国对潜在霸权挑战者的本能遏制,以及中国产能冲击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

他认为,特朗普不是一个真正的交易主义(transactional)者。“交易主义者会尊重过去做出的交易,而他连自己签下的协议都不尊重。”

“世界减一”形势下 新加坡要从毒虾变海豚

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将新加坡比作一只含有剧毒的“小虾”,让那些企图占便宜的“大鱼”吃苦头。但柯成兴认为,我国正转而趋向发挥影响力的“海豚”策略,强调灵活与网络合作。他指出,在“世界减一”的形势下,中小型国家或考虑在主要强权缺席的情况下,建立新的多边合作架构。

国务资政李显龙此前指出,在关税“解放日”后,全球可能迈入一个暂时“减一”的新局面。整体经贸框架不变,美国则暂时游离在外。然而,它或会在某个时候以更加开放和具建设性的方式重新参与国际贸易。

至于中国是否会成为“世界减一”中的成员,柯成兴认为这有待观察。他指出,虽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达沃斯等场合表示支持自由贸易与多边主义,但北京当局在南中国海的强势作为,以及一些中资机构在海外罔顾东道国社会与文化习惯的行为,令许多国家对它的言不符实感到不安。

“我们必须现实地承认,每个国家都会追求自身利益,但我们要建立一个系统,使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仍不自觉地做出对全体有利的行为。”

柯成兴也指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往往引发以邻为壑(beggar-thy-neighbour)的行为。例如,北京当局受美国关税限制后,大量倾销商品至亚细安市场,引发“中国制造海啸”的担忧。

尽管全球经济合作面临阻力,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等组织仍继续推动贸易开放。“如果世界未来出现新的集团,分界线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观念,也就是认为贸易有益,还是觉得这是一场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