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正被“技术民族主义”(Techno-Nationalism)重塑,地缘政治优先于经济考量,全球经济不仅是去全球化,更是在大重组。企业若仍以传统自由贸易思维布局,将难以应对未来的供应链与政策冲击。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资深讲师卡普里(Alex Capri)近日在建银国际新加坡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投资大会中发表这一论述。
“技术民族主义意味,一个国家正寻求把科技实力、技术创新,直接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挂钩,并以此推动产业政策和对外战略。”
他补充说,这像一种“混合冷战”,国家不仅通过军力,也通过技术来巩固自身或削弱对手,“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网络战都已成为战略工具”。
卡普里指出,全球技术体系分化趋势正在加速,中美各自主导不同的体系,包括操作系统、通信标准、云计算和半导体领域等。不过在新加坡,字节跳动、腾讯云,与亚马逊、微软等公司的技术均有布局,市场保持灵活性。
谈到供应链安全,他强调企业不能只满足于成本效率。供应链区域化和近岸外包正在加速,台海、南海或乌克兰等地缘风险都可能成为企业的断链点。他说:“问题不在于是否会有冲击,而是冲击何时到来。企业必须把各种场景提前演练。”
他建议企业和投资者,应及时识别并加固自身技术堆栈的脆弱环节,避免因体系分裂而受制于人。在这个情况下,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技术来提升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可以帮助更快洞察风险。另外,也要保持战略弹性,减少对单一市场或政策的依赖,并积极开拓友岸国家和全球南方等新兴市场。
演讲也提到,产业政策具有双刃剑效应,“既能推动创新,也可能引发内卷”。以中国电动汽车业为例,卡普里提醒企业警惕过度依赖政策扶持或陷入价格战,创新如演化不好也可能变成僵尸企业。
他说,部分车企延长供应商付款周期,资金消耗迅速,未来几年行业可能迎来大规模整合。同时,中国电动车出口欧洲也面临关税和反倾销压力,但合资模式或成为突破口。
卡普里总结说,地缘政治确实增加了复杂性,但这不是单纯的威胁。区域化供应链、绿色能源与基础设施投资,反而可能成为新的增长机遇。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把不确定性当作必然条件,在动荡中找到创新和突破的空间。
卡普里是《Techno-Nationalism: How It’s Reshaping Trade, Geopolitics And Society》一书的作者,曾任毕马威(KPMG)亚洲贸易与海关业务合伙人兼区域负责人,长期研究供应链、全球贸易、科技以及地缘政治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