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刹的传统鱼摊到网购平台,从零售到B2B业务,传统鱼商两代人借助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的协助与牵线,开始探索传统行业的数码与科技转型,让家族生意的营业额在六年内翻倍,开创出另一番新天地。
卖鱼30多年的父亲早在10年前就看见数码转型的必要,但因不谙科技和英文,难以执行。七年前,身为长子的吴杰敏(35岁)原本只是要帮一帮父亲,替家里的鱼店创立网购平台,圆父亲的梦想之后就回去从事自己本科事业——游戏设计,却因此为家族生意开创新商机,自己也有了新想法。
谈到于2019年4月开始的网店Tankfully Fresh,吴杰敏自豪地说:“我们是本地最早开始网售新鲜海产的鱼商之一。”
正因抓住这个新契机,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从2019年到今年,网购业务已让鱼店的营业额翻倍,并占了总营业额的一半。此外,网店的品牌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也吸引了不少顾客走进实体店,带动了门市客源。更重要的是,吴杰敏在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全新的发展方向,准备继续为这个传统行业开拓更多可能性,甚至孕育了将产品销往海外的梦想。
吴杰敏表示,自己最初只是个门外汉,所幸有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简称企发局)为他们开门指路,方能一步步将理想变成现实,把家族生意带入新的里程碑。
从巴刹到创立网购生意 克服重重挑战
1990年,吴杰敏的父亲吴添水(62岁)在武吉巴督31街开设新水小型巴刹,零售各类海鲜。12年后,父亲也开始在裕廊渔港经营鱼类批发生意。
目前,这个生意由吴家两代人共同打理,吴杰敏和妻子朱耘谊(32岁)专注网购平台的运营,父亲打理裕廊渔港的批发业务,母亲蔡美凤(61岁)和弟弟吴敏峰(27岁)则在巴刹的鱼店负责零售。随着网店品牌Tankfully Fresh逐渐站稳脚步,如今巴刹里的实体店和网店的名称已统一,作为成为吴家今后发展业务的品牌。
“有了企发局的协助和牵线,我们少走了许多冤枉路。”——吴杰敏谈到当初开设网购业务的挑战。
吴杰敏表示,他创立网店的初衷,只是单纯想帮父亲升级业务。
“父亲想的是全面改变整个营运模式,但我认为一下子改变太多,大家可能会无法适应,所以就在他们原本熟悉的运作上多加一个网售渠道,看是否行得通。”
回忆筹备网店的过程,毕业自南洋理工学院游戏设计课程的吴杰敏坦言,他原以为自行钻研就能把网站做出来,但没想到背后有一大套学问,很多细节都需要去解决。
“当时我们连找什么人帮忙都不知道,企发局帮我们和相关人士建立联系后,才从那里慢慢开始。”
之后,他们与顾问开了无数次会议,用了近一年才摸索出方向,也定下了品牌名称。“Tankfully Fresh”意为“一缸尽是新鲜的海产”,由于和“Thankfully Fresh”谐音,因此也寓意“还好是新鲜的”。
吴杰敏表示,这个名字是由中小企业数码技术中心(SME Digital Tech Hub)的顾问提出的,而能与该中心取得联系,全靠企发局的牵线。
然而,尽管耗费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设立网站,一开始的订单却寥寥无几。这让他十分泄气。这时,冠病疫情突然来袭,人们因阻断措施被困家中,造成网购需求爆发式增长。
吴杰敏说:“那时我们的网上订单从一天两三份飙升到超过一百份,送货时间必须排到一周之后。那时还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在封锁的头两三个月里,我们每天只睡三小时。”
打开新思维 专注打响品牌
疫情过去后,网店的生意又再度受挫,有时一天仅有十多份订单。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吴杰敏和妻子不断寻找新点子,例如,提供切片、切块、切半等客制化鱼类处理方式,让网店顾客也能享受和巴刹一样的服务。此外,他们也每天更新至少二三十个产品选项。
专注经营网店之余,他们也积极参与企发局推荐的课程,内容从设计思维到跨界合作,都让他们收获颇丰。吴杰敏说:“这些课程让我了解到什么是设计思维,学到怎么去应对问题,也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行业的创意人才,让我深受启发。”
他特别提到,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意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
“我发现顾客会去我们的鱼摊买鱼,很多时候是因为我的母亲在那里。母亲就像是信誉的保证,我希望Tankfully Fresh也能成为品质保证。”
提升运营效率 开拓新业务
吴杰敏表示,企发局除了协助他们建立联络网,也提供资助,这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像他们这样的中小企业缓解成本问题。
2023年,他们获得企业发展计划津贴(Enterprise Development Grant),建立了一套跨电子商务平台的库存管理系统,可自动整合自家网店和其他电商平台的订单,并实时更新各平台的库存数目,避免超额订购的情况出现。
朱耘谊表示:“有时我们的鱼就只有这么多,实在没办法找出多一条给顾客。这样一来,我们只得退款给顾客,有时会引起他们不满,给出差评。因此,实时库存管理非常重要,而且综合各平台订单所需要的时间也从以前的大约45分钟到一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5至20分钟,节省了不少时间。”
随着网店业务趋稳,吴家也进一步扩展设施,并开始积极拓展B2B业务。
他们于去年10月在裕廊渔港附近设立冷房,购入真空包装机,以便处理、分切和冷藏更多产品种类。吴杰敏透露,他们目前也在研究采用“急冻”技术来更好地保存鱼类品质。
今年开始,已有小贩摊位、中央厨房及活动承办商等近20个商家通过Tankfully Fresh网站大量订购鱼类和海鲜,当中不乏每日下单的客户。虽然这类客户带来的利润较低,但订单相对稳定,目前已占营业额的15%左右。
鱼市需转型 行业才可持续
谈到鱼市转型的挑战,目前已卸下鱼商总会主席一职的吴添水说: “鱼市里老一辈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年轻的则是对产业链的认识不足,这让推行数码转型面对许多挑战。”
“我想,纳入新科技或许可以带来一些改变,让传统行业得以传承。”———吴添水谈到鱼市转型的必然走势。
他指出,卖鱼行业几十年来几乎没有改变。
“过去,我们满足于每天卖两三百公斤鱼就好,但现在我意识到,其实还能做得更大。成不成我不知道,但有梦想是重要的。”
他的理想是打造一个24小时自动化运作,拥有高效流程和先进设备的鱼市。这样一来,鱼贩可以随时开摊做生意,还能吸引年轻一辈加入,让行业可以传承下去。
新科技助力 梦想更远大
大力发展网购生意的同时,吴杰敏也在探讨其他发展的可能性。
他曾加入“邻里创新挑战计划“(Heartland Innovation Challenge),与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合作探讨是否能用人工智能来检测鱼类的新鲜度。
他解释,本地人虽然很常食用鱼类,但多数人对于选鱼却不在行。因此,他想如果能有一款应用程序,使用者只要扫描鱼身就能得知其信息和新鲜程度,相信能提升人们的购物体验。他通过企发局接触了咨询顾问,但最终考虑到成本问题,而且科技不是他们的核心业务,所以决定先搁下计划,专注发展其他方面。
吴杰敏表示:“尽管如此,我们仍看好它的潜力,希望日后有机会将它实现。此外,我也看到人工智能可以运用在客服方面,我也会朝这方面探索。”
2023年,他与食品创新与资源中心(Food Innovation and Resource Centre)展开合作,研究如何将吴家的家传香脆咸鱼松开发为可量产的即食产品。该中心在企发局支持下设立,专注食品创新。
吴杰敏说:“目前,这项产品虽在网上销售,但常常供不应求,这是因为只有我母亲一人在做。”
尽管目前还无法量产,也碍于成本问题,他和妻子心中早已酝酿了许多营销点子,并觉得它有潜力销往海外。
朱耘谊说:“咸鱼代表着先辈吃苦耐劳和节俭的美德,我们认为它可以诉说南洋的故事。如果能够量产,或许还能成为旅客的伴手礼。”
展望未来,吴杰敏要在市场营销上下更多功夫,进一步打响品牌;夫妻俩近期就加强Tiktok上的宣传,尝试直播。
“我原本只是想帮忙父亲几个月,但做到现在,我已经不打算做其他事了,而是想继续把它做得更大、更好。我希望Tankfully Fresh能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新加坡品牌,以此探索海外市场。”
点击了解更多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给予本地中小企业的援助。
本系列一连四期,看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如何在本地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提供援助与支持,从邻里商家的创新转型,到助力具规模企业拓展海外与新领域,让企业化梦想为行动力,缔造新里程碑。(四之一)
【本文由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呈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