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一批企业正迈向系统转型,把减排、员工关怀和社区赋能相结合,并通过创新手段推动跨行业减碳,加快新加坡迈向净零目标。

这一趋势在2025年“可持续影响力奖”(Sustainability Impact Awards)的得奖企业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它们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并展示了丰硕的实践成效。

该奖项今年迈入第三个年头,由大华银行(UOB)和《商业时报》联手推出,以表彰本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和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共七家企业机构和四人获奖,所属领域包括陆路交通、零售、能源、房地产、酒店和智能科技等领域。

《商业时报》总编辑陈慧芬说:“可持续影响力奖体现了《商业时报》的承诺,不仅要表彰创造经济价值的个人和企业,也要肯定他们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环境和社会大众的福祉做出的重要贡献。”

大华银行副主席兼总裁黄一宗说:“大华银行秉持‘诚挚如一、信守相伴’的理念,致力于与客户和社区共建可持续的未来。”

他表示,大华银行通过提供行业专属方案,支持客户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前行,并与志同道合的领导者合作,共同创造持久影响力。

2025年可持续影响力奖得主与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前排右五)、大华银行副主席兼总裁黄一宗(前排中)、新报业媒体主席许文远(前排右四)、新报业媒体副总裁郭又铨(前排右二)和《商业时报》总编辑陈慧芬(前排右一)等人合影。颁奖典礼由《商业时报》和大华银行联合举办,于9月25日举行。(商业时报)
2025年可持续影响力奖得主与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前排右五)、大华银行副主席兼总裁黄一宗(前排中)、新报业媒体主席许文远(前排右四)、新报业媒体副总裁郭又铨(前排右二)和《商业时报》总编辑陈慧芬(前排右一)等人合影。颁奖典礼由《商业时报》和大华银行联合举办,于9月25日举行。(商业时报)

在大型企业组别中,吉宝有限公司(Keppel Ltd)独占鳌头,荣获大型企业组别的“年度影响力企业奖”(Impact Enterprise of the Year)。

吉宝在业务转型过程中把握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的结构性趋势,包括启动清洁能源进口项目,并开发了新加坡首个可兼容氢能的发电厂。

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平价集团(FairPrice Group)、雅诗阁(The Ascott Limited),以及联合提名的华业集团(UOL)和独资子公司泛太平洋酒店集团(Pan Pacific Hotels Group)等四个大型企业则荣获“影响力企业卓越奖”(Impact Enterprise Excellence Awards)。

在中小企业组别中,运营过剩库存交易平台的Pollen Tech,以及专注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科技公司WeavInsight,双双获得“影响力企业卓越奖”。

个人组别中,“年度影响力领袖奖”(Impact Leader of the Year)颁给两个得主,分别是城食花园创始人刘悦(Edible City Garden)和新加坡管理大学(SMU)校长江莉莉。

凯德投资旅宿首席财务和可持续发展官马秀琴和SimplyGood的创始人兼总裁李津国,则获颁“影响力领袖优秀奖”(Impact Leader Excellence Award)。

企业影响力超越自身运作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CGS)是奖项知识伙伴。

该研究所所长卢耀群教授受访时说:“2025年可持续影响力奖的亮点在于体现了具备整体观念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它将环境与社会目标并进,把脱碳和包容性、员工福祉以及社区赋能紧密结合。”

他指出,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得奖者中,有企业采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AI)驱动工具,不再局限于提升普遍效率,而是能提供精准方案。这些创新加速了可衡量的成果,助力新加坡实现智慧国愿景,并支持我国落实气候目标。

卢教授观察到,企业也更加系统地关注所谓“范围三排放”,即除自身直接排放(范围一)和购电排放(范围二)外,价值链上的其他间接排放,并通过工作坊和可持续课程与供应商合作,统一减排标准,推动跨行业共同减碳。

卢教授总结说:“整体来看,这一趋势体现了从单一举措迈向系统化转型的更广泛变化,企业的影响力已超越自身运作,延伸至供应链、行业伙伴乃至公众行为。”


更多“可持续影响力奖”的相关报道


【本文由大华银行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