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展现出作为区域经济枢纽的强劲实力,今年上半年吸引大量投资。展望未来,特区增长势头不减。新马两国也有机会更深入探讨监管协调问题,推动特区在服务两国经济基础上,发展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

柔佛州投资、商贸、消费人事务及人力资源委员会主席李廷汉星期四(10月9日)参加亚洲前瞻峰会的“两地联通 筑就可能:深探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对话会,发表这个看法。

参与对话会的还有柔佛州经济与投资顾问哈斯尼(Hasni Mohammad)、华侨银行马来西亚首席执行官陈初生、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特办主任张清丽,以及全民牙科集团创办人兼总裁黄震霄。对话会由《联合早报》财经新闻主任沈越主持。

年底或实现吸引307亿新元投资目标

经济特区的风头推动柔佛州上半年批准投资达560亿令吉(约171亿新元)。李廷汉说,这等于马国吸引投资额的约四分之一。

他指出,下个月会公布季度投资数字,预计也将乐观,表明投资者对特区的信心。在这一势头推动下,柔佛州今年底可能实现吸引1000亿令吉(约307亿新元)投资的目标。

延伸阅读

尚穆根:外部势力操弄 可能轻易瓦解新加坡建国成果
尚穆根:外部势力操弄 可能轻易瓦解新加坡建国成果
华侨银行副总裁陈德隆:亚洲或迎具增长潜力“光明夏天”
华侨银行副总裁陈德隆:亚洲或迎具增长潜力“光明夏天”

他也说,特区正处于增加投资的阶段。不过,新马能更深入地讨论监管协调问题。“当我们跨过吸引投资的阶段,而这根据评估,进展良好,我们就可开始讨论‘两个国家但同属一个生态系统’的理念。”

张清丽指出,柔新特区为进入本区域的新公司提供管道。这些公司此前并未视柔佛或新加坡为单独的投资目的地,将两地结合起来,对它们更具吸引力。

“我们须加强经济联系、吸引新的全球投资进入,并避免它成为一场零和游戏。”

她也说,虽然特区相关安排横跨两国,但新马能在货物流动等方面合作,达致如香港—深圳间的无缝衔接。例如,将特区的货物,利用樟宜机场的便捷连接,销往全球。

柔新特区与深圳发展路径相似 半数投资来自中国

陈初生认为,特区投资潜能仍可进一步开发。他以中国深圳发展举例说,当地开发建设的前三年都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法律和规则制定,而柔新特区正经历相同的过程。

投资来源方面,他注意到,许多中国客户实际上对特区已很了解。“在洽谈投资企业中,约一半来自中国。”

但他指出,来自美国、欧洲和新加坡的投资也一直流入,尤其是在数据中心领域。“不过,当前悬而未决的问题依然是关税。”

对于数据中心集中,是否会令区内资源短缺,李廷汉认为就电力而言,随着电网连通性增加及跨亚细安网络建设,这一问题可解决。“由于水资源非常有限,我们须要投资这方面的技术。”

在人力方面,特区计划首五年创造2万个就业机会。哈斯尼说,马国当局已设立人才发展委员会(Johor Talent Development Council,简称JTDC)等机构,吸引人才进入特区。“我们希望投资者不要把柔佛州所期待的高薪职位,视作是投资的一种阻碍。”

身为牙科业者,黄震霄观察到,现在有更多新加坡人前往柔佛接受牙科治疗,因此他也在柔佛布局。不过,他指当地专科牙医人数虽有增长但仍不够。“因此对于一些较大型手术,我仍建议患者回新加坡治疗。”

两地家办业务需求不同 有机会形成互补

马国当局本月颁布单一家族办公室激励计划,吸引家办前往特区落户。陈初生指出,区内家办已增至六个,显示市场正形成早期生态。

但他认为,特区家办模式与新加坡不具直接竞争性。与新加坡的离岸(Offshore,即外国高净值人士在当地设立家办)定位不同,特区的家办多为在岸,设立门槛也相对较低。

李廷汉也认同,两地家办业务需求有别。“我们也很乐意制定任何互补的方案。”

同场举行的还有“将形塑世界的消费趋势”对话会,由Gojek新加坡业务总经理连仲伦、霸王茶姬APAC品牌市场高级总监李思萌,以及三星电子(新加坡)整合营销负责人钟文莉出席。对话会由《海峡时报》新闻室策略主任欧阳永文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