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在保持系统稳定和公众信任的同时,敢于大胆推进创新。如今,金融业正处于新的转折点上,新加坡必须继续秉持这一精神,勇于承担风险。

星展集团前总裁高博德(Piyush Gupta)作为第17任纳丹研究员(S R Nathan Fellow),星期一(10月13日)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一场讲座中,提出上述观点。 

他指出,无论是在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对失败的恐惧实际上都比过去更强烈。“我们现在有更多可失去的东西……世界变化极快,未来10年的转变将极其深刻,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像50年前一样大胆应对。” 

他说,自上世纪60年代建立亚洲美元市场(Asian Dollar Market)、开放金融业,到金融业扩张,金融管理局在过去数十年中,扮演监管者与推动者的独特双重角色,是金融业成功的关键。 

美元主导体系出现动摇迹象 替代币与新型价值储存形式兴起

在谈到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时,他指出,美元主导的体系已出现动摇迹象,替代货币与新型价值储存形式正在兴起,价值的本质可能再次改变。他说:“这意味着,我们所需的政策架构和监管环境,以及进入行业的参与者,都将是全新的。我们再次处于一个需要深思熟虑但又要大胆决策的阶段。” 

延伸阅读

我国金融业去年增长强劲达6.8% 未来几年料放缓
我国金融业去年增长强劲达6.8% 未来几年料放缓
高博德:地缘政治风险升高 可为新加坡上市环境创造机会
高博德:地缘政治风险升高 可为新加坡上市环境创造机会

他认为,新加坡的公私部门互信和对新经济形式的开放态度,使它具备竞争优势。“正是因为我们具备灵活性、敏捷性和愿意改变的心态,金融业才有可能继续成为新加坡和区域的重要增长动力。” 

在被问及对行业“恐惧”的来源时,他指出,主要是来自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我们可能夹在两个敌对阵营之间。中国阵营将打造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体系,而美元体系仍然稳固存在。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一个双方都认为我们‘靠另一方太近’的世界?……我们必须格外谨慎对待。” 

对于行业应由政府还是市场主导的争论,高博德认为,公共部门可以提供资本和有利环境,而私营部门带来创新动力和创业精神,这是较好的模式。他提倡政府制定一套政策和监管框架,让私营实体参与并许可它们去做事。  

他说,新加坡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共部门,在个人投资领域,这既为投资者提供保护,使他们承担的风险较低,但同时也带来副作用,让新加坡变成一个“保姆国家”,每个人都依赖政府。

投资信息来源渠道更广 投资者需更具针对性教育项目

高博德透露,他曾经试图说服金管局向公众开放加密货币投资,但未获同意。他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有10亿元从星展银行账户流出,全都投入了加密货币。他们都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不能通过星展银行购买,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买,他们转向其他交易所。”  

他说,随着投资者信息来源的渠道更广,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应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项目,同时他倾向于让投资者拥有选择空间。 

他在谈到区域互信时指出,新加坡“可以做得很多”,并建议我国可参考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推行长期项目融资计划,以较低回报率支持区域发展。此外,他认为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的财政支持来增进区域互信。“当邻国成功,我们也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