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不仅能推动创新,建立运营方面的韧性,更能加强自身竞争优势,在世界舞台上脱颖而出。
大华银行集团产业策略规划部环境、社会和治理解决方案主管区德伦、新捷运集团(SBS Transit)总裁沈维明和必合(Speco)总裁蔡光龙,在《商业时报》和大华银行联合举办的第三场可持续影响力对话会上发表了上述看法。
对话会于10月7日在新报业媒体的Studio+65举行,主题为“超越报告与风险管理的战略优势”,由《商业时报》会员部主任陈清元主持。
这项为“可持续影响力奖”(Sustainability Impact Awards)推出的延伸活动,共有四场。该奖项的11个得奖企业与个人已于近期揭晓。
永续发展战略推动全球业务
新捷运集团总裁沈维明表示,无论是新捷运还是母公司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可持续发展已经融入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当中。
“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业务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在工作层面,而是从董事会到每一名服务客户的员工。”
这意味着,集团从上到下都有一致的目标,管理层也以此来确立关键绩效指标(KPI)和评估员工的表现。
康福德高近年的表现说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实推动了业务发展。集团目前已在13个国家开展了清洁能源转型项目,包括德士、巴士和车厂的电动化。在重视气候变化的市场如新西兰、瑞典和法国,集团都取得了铁路特许经营权。
沈维明表示,新加坡幅员小,本地企业能在世界被看见,归功于集团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他说:“我们不仅希望让自身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在思考如何为整个行业作出贡献。作为新加坡主要的公共交通服务提供商,我们有责任尽一份力。”
清洁科技公司必合则是从社会企业起步,一路遵循可持续理念,逐渐在世界发挥影响力。从为前囚犯、年长者、体障者等提供清洁相关就业机会起步,公司冠病疫情期间推出了“明星产品”——物体表面抗菌剂,之后又陆续推出驱虫、除臭和去除室内甲醛味的产品,每一步都绕不开可持续理念。
总裁蔡光龙表示,研发抗菌剂是因为看到清洁工人的指纹因长年使用化学清洁剂受到损害,想要找到对环境和人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发展至今,公司产品采用的都是可生物降解原料。
必合的业务现已覆盖八个国家,服务超过一亿人的市场。对此,蔡光龙说,当海外合作伙伴和机构更深入了解必合的理念、精神与价值观时,不仅有助于公司拓展海外业务,也能帮助寻找理念相契合的合作伙伴。
推己及人促进生态系统转型
大华银行集团产业策略规划部环境、社会和治理解决方案主管区德伦则提到,与不同规模的企业交谈之后,他发现企业最常见的误区是把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交给单个部门或一名经理来负责,将它视为附属项目。
他说:“真正领先的客户,不仅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领先,也在定义自身竞争优势方面领先,这些公司都把可持续发展策略直接作为战略核心。”
谈到给予中小企业的协助,区德伦表示,大华银行关注的不仅是企业融资,还有生态系统。
其中,银行与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合作推出可持续发展智囊资助计划 (Sustainability-Linked Advisory, Grants and Enablers Programme,简称SAGE)可帮助中小企业减少设定可持续绩效目标,以及获得融资所需的时间、成本和资源。
计划可将中小企业与第三方验证机构、政府补助以及在寻找绿色供应商的大型企业客户联系起来,推进可持续方案的实现。区德伦指出,这是亚细安许多中小企业梦寐以求的竞争优势。
例如,他们的一个医疗器械业中小企业客户在SAGE计划下采用了一套数码化可持续发展报告解决方案,继而成功与欧洲的大型制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成为第三方供应商。
此外,银行也把可持续性贷款和有形、可衡量的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成果挂钩。当客户达到特定目标时,银行会降低利率,以激励他们加强减排措施或采用更具竞争力的方案。
沈维明表示,作为本地公共交通业的领导者,新捷运乐于分享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够引领行业迈向更美好的可持续未来。他们也肩负创新的使命,致力于以科技来促进本地甚至世界的交通业转型。
集团所创建的新捷运交通创新中心(SBS Transit Mobility Innovation Centre,简称MINNOVA),将政府机构、行业专家、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和高等院校集合起来,共同开发创新的交通解决方案。其中一项已推出的工具为人工智能虚拟助手SiLViA,可用手语为听障者解答问题。
蔡光龙则表示,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若融入生态体系、发挥倍增作用时,就能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采取有利于环境与社会的行动。
更多企业申请B Corp认证
在对话上,蔡光龙提到一个现象,即获得共益企业(B Corp)认证的公司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不少企业都已投入可持续发展转型,并且做得相当积极。
“B Corp”是一个国际认证,旨在表彰那些在社会和环境绩效、透明度及企业责任方面达到高标准的营利性企业。认证的过程非常严格,且需要公司团队和部门共同参与。
在新加坡,必合是其中一家“B Corp”认证企业。蔡光龙表示,全球目前约有1万家企业拥有此项认证,其中50多家在新加坡。
蔡光龙指出,在冠病疫情前,全球约有5000家企业获得认证,短短三年内,这个数字翻了一倍,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过去主要是中小企业申请认证,如今连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型企业也主动加入。
他表示,这已不只是报告或合规的问题,而是一场推动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运动。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这股力量将把整个企业界带入新的阶段。
中小企业研发可持续产品
出席对话会的受访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历程中不落人后,研发相关产品。
蔡元森(38岁)是本地传统土木工程企业福林建筑工程第三代管理人,目前担任公司总裁。他受访时表示,公司通过研发可持续性产品,而成功转型,并放眼海外市场。
该公司与政府机构和大学合作研发了可防止斜坡泥土流失的种植袋技术(GeoBarrier System),用可再循环有机沙石取代钢铁和洋灰作为原材料,以互锁方式在斜坡形成屏障。
他说:“我们以建造传统排水系统起家,现在专注在应对气候变化、水患防治和公路安全,让业务得到大幅扩张。我本身也在攻读城市可持续性相关的博士学位,希望在将来探索更多可能性。”
另一名与会的Axis Petrochem执行董事周俊豪(49岁)则表示,公司经营的是润滑剂原料代理业务,当中一些含有可生物降解成分的产品。尽管价格较高,仍为一些有外国合作伙伴的客户所采用。
“我们也获取了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一和二数据,作为(追求可持续发展历程的)开始。”
温室气体排放分为三个范围:范围一指企业直接燃烧产生的排放,范围二指购买能源所造成的排放,范围三则涵盖价值链上其他间接排放。
更多相关报道:
【本系列由大华银行呈献,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