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本地已有超过2000家餐饮店停止营业,其中六成在开业不到五年内就关闭。与此同时,曾以低价高量模式迅速南下扩张的中国餐饮品牌,现正转向品牌形象升级,进一步加剧了本地餐饮业的洗牌。

受访市场人士指出,虽然餐饮业者仍苦于租金等带来的高运营成本,不过,新加坡仍在国际上被视为餐饮理念的试验场。

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日前在国会回复询问时说,截至10月,本地共有2431家餐饮店关闭,其中63%的餐馆开业不足五年,其中更有82%在报税纪录中从未取得盈利。仅有5.9%的餐馆能撑过20年才结束营业。

关闭潮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10月2日,以特许形式在本地经营的台湾泡泡茶品牌贡茶(Gong Cha)无预警关掉所有店铺。母公司事后澄清,将更换经营商重新开业。10月29日,蛋糕连锁店Twelve Cupcakes突然清盘,甚至引致劳资纠纷。全国职工总会随后批评,有关安排“不可接受”。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部分中资品牌一度以低成本高密度模式,在本地市场大举扩张。

延伸阅读

企发局推三措施 助逾1000家餐饮业者优化运营
企发局推三措施 助逾1000家餐饮业者优化运营
学者:高租金人力荒成餐饮业致命挑战 强强联手或能突围
学者:高租金人力荒成餐饮业致命挑战 强强联手或能突围

顾问公司墨腾创投(Momentum Works)的数据显示,去年6月,我国有约32个中资餐饮品牌,经营184家分店。而截至今年8月,中资品牌达到85个,分店则为405家,品牌和门店数量都出现翻倍增长。

中国品牌寻求精品化 显眼位置开旗舰店

不过,随着餐饮零售业正在经历新阶段,早期急速扩张的中资品牌正转向概念优化与精细运营。

莱坊(Knight Frank)零售物业部主管徐伟杰受访时指出,资金雄厚的国际和中国品牌,如今对选址格外重视。“它们倾向于选择位置显眼且曝光度高的旗舰店,或地标性位置,以及体验式、生活方式类商场,甚至是与品牌定位相符、精心打造的特定区域。”

以泡泡茶品牌茶姬为例,这个品牌在本地短短一年多便开设了22家门店。除了快速扩展分店数量,从11月起,它也在牛车水宝塔街设立新的旗舰店。除了有手绘的大型壁画外,也辟出品牌商品的零售专区。

值得注意的是,常被这品牌视为竞争对手的美国咖啡馆星巴克(Starbucks),更早前也在邻近的史密斯街,开设以本地华族文化为灵感的特色分店。

美国知名餐厅进驻狮城 我国餐饮市场仍具吸引力

尽管面临激烈竞争,许多知名国际品牌仍选在近期进入本地市场。

以墨西哥风味菜闻名的美国挂牌连锁餐厅Chipotle,近期宣布于明年在狮城开设分店。它将与韩国公司SPC成立合资企业。后者也在本地经营Paris Baguette面包房和Shake Shack汉堡店。

同为美国知名快餐店的Chick-fil-A此前也宣布,将于12月在我国开设它在亚洲的首间分店,选址位于白沙浮的Bugis+。这个品牌是以特许经营形式,在本地开业。

徐伟杰指出,对许多全球连锁品牌而言,新加坡是一个展示市场。“它们希望选址能够提升在游客和国人中的知名度,提供一致的餐饮体验,并与高端或生活方式类租户保持良好的邻里关系。”

他认为,资金雄厚的大型国际品牌,可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成熟的经营理念,以及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因此通常能获业主优惠的商业条款,尤其是在黄金地段。

商场采更谨慎风险管理 注重评估餐饮盈利持续性

徐伟杰也注意到,随着餐饮业关店率不断上升,许多商场业主开始采取更为谨慎且富有创新的风险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签订长期租约前进行试租或试点租赁合同,以及采用混合租金模式,让业主能从租户的销售额中获得部分收益。

“此外,商场业主也对品牌的过往业绩和资金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同时在商场租户组合进行互补,推出快闪店和营销支持,以帮助新的餐饮概念扩大规模。”

租金成本持续上升,成为许多餐饮业者的难题。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新加坡及东南亚研究部主管黄显洋受访时说,在租赁期限方面,大多数租户仍然倾向于签订三年租约以摊销装修成本。“目前,尚未有大幅转向更短租期的趋势。”

他也指出,除了租金收入,业主也评估租户的经营理念是否与商场整体相协调。“这有助于提升商场的目标定位,并避免类似品牌之间出现自相残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