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上市的香港电池和音响制造商金山工业(GP Industries)宣布进一步扩大东南亚产能,以应对美国关税和地缘政治紧张带来的不确定性。

公司说,未来东南亚工厂将主要服务美国市场,中国工厂则主要供应欧洲和亚洲市场。此举旨在优化供应链布局,以符合原产地要求,并保持成本竞争力。

今年是金山工业在新加坡上市30周年。集团主席兼总裁罗仲荣从香港飞抵新加坡,星期四(11月13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集团早在第一次中美“贸易战”时期便在东南亚布局,今年新一轮关税实施后,决定进一步扩大东南亚布局,但生产转移仍面临挑战。

根据集团星期三(12日)发布截至9月底的2026财年上半年业绩,受美国关税及由此引发的价格竞争影响,营收同比下滑2.5%至5亿5600万元,毛利率下降1.2个百分点至28.5%。不过,凭借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净利增长12.7%,达到1630万元。

罗仲荣坦言,中国商品出口至美国的关税急剧上升,为公司带来压力。“许多中国制造商在东南亚兴建新工厂,但整体需求没有增长,导致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这些厂商不希望中国主厂闲置,于是降价争夺市场份额,最终难有人获利。”

他认为,这种局面可能持续一至两年,直到需求回升,或部分企业因无利可图而退出市场。

金山工业尽量避免卷入价格战。罗仲荣说:“由于拥有自有品牌,并直接管理分销渠道,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无需参与价格战。这也是销售略有下滑的原因之一,有时价格太低,我们不全力争取销量,而是保证质量。”

目前,集团在东南亚设有七家工厂,其中马来西亚和越南各三家,泰国一家;在中国也有七家工厂,但产能规模更大。

金山工业在东南亚的布局始于特朗普的首个总统任期,2017年开始在马来西亚和越南建厂。罗仲荣说:“2018年美国首次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25%关税时,我们正好在东南亚扩张,这让我们有时间分散风险。”

美国4月实施“解放日”关税政策后,集团决定继续扩大东南亚产能。不过,培训工人、建设工厂、采购设备都需要时间,“生产转移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

目前,美国市场约占集团营收的24%,未来目标是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约三分之一在中国生产,三分之二在东南亚生产。

他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削减中国工厂产能。“我们需要加快开发新的、更复杂的产品,这些产品仍可在中国生产。”

他说,中国工厂规模较大,当中国一个工厂的产品转移到东南亚两个工厂生产时,运营成本会增加,效率下降,这是须要考虑的因素。

今年,集团宣布将在柔新经济特区投资逾2亿美元(约2亿6000万新元),建设一座镍锌电池研发与制造厂,专攻数据中心市场。

他说,这是一项全新技术。集团本月刚在中国启动生产线,通常需要六个月验证技术与设备。一旦成功,便会在柔佛复制。

“我们在柔佛已有30年投资历史,目前有三家工厂,投资经验良好。新加坡作为区域总部,能高效支持柔佛工厂,柔新经济特区的激励政策也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