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McKinsey)的一项研究认为,到2030年,人工智能(AI)有望将银行业运营成本降低约20%,但却使银行整体利润减少约9%。
这一发现由麦肯锡在星期二(11月18日)举办的《2025亚洲银行业格局》线上媒体会上公布。
麦肯锡全球数码金融服务高级合伙人兼主管帕迪亚特(Pradip Patiath)解释,人工智能将重塑消费者行为,将是银行利润下滑的主因之一。
他举例说,全球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约达17万亿美元,其中近三分之二并无利息。消费者把钱放在活期、支票或储蓄账户,几乎得不到收益。若人工智能帮消费者将闲置资金自动转入能产生回报的渠道,银行的低成本存款来源将受到冲击。同样的,人工智能也能更有效地管理信用卡,减少消费者成本,进一步压缩银行利润空间。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带来的)大部分经济效益将流向消费者和企业,而不是银行。”
麦肯锡数据显示,全球银行2024年的总利润飙升至1.2万亿美元(约1.6万亿新元)的新高,但估值疲弱,市净率(Price-to-Book Ratio,PB)比其他行业低近70%。
帕迪亚特认为,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银行能否应对多重压力仍存疑,除了地缘政治、利率走势、关税政策,还有科技变革和代币化等因素。
他说,全球银行业每年在科技上的支出逼近6000亿美元,但受制于监管、遗留系统与复杂架构,生产力反而下降。
代币化趋势同样带来不确定性。“如果人们开始使用加密货币,如稳定币,它能提供利息,又能即时、无成本、跨境转移,对银行的存款基础会带来什么影响?”
银行业的另一挑战是,来自非银行机构的激烈竞争。财富管理是银行利润最高的业务之一,但这一领域已向银行体系之外扩张,如资产管理公司。支付业务也如此,“先买后付”等模式都由非银行企业推动。此外,科技巨头如亚马逊也进入小企业贷款市场。
麦肯锡指出,对银行业而言,规模大不一定意味着盈利能力强,精准策略比追求体量更重要。银行必须精准投资科技和人工智能,而非进行大规模、笼统的支出,同时也须优化商业模式与资本效率。
数码银行盈利挑战在于建立资产负债表
亚洲目前占全球银行业收入约40%,麦肯锡预计,未来五年至六年将贡献全球约半数增长。
麦肯锡高级合伙人兼亚太区银行业务主管托马斯(Renny Thomas)说,亚洲是全球银行创新的重要中心之一,新加坡的数码银行就是例子。
对于数码银行盈利挑战,他说,银行收入主要来自资产负债表,而建立稳固的资产负债表往往需要数十年。数码银行虽在技术上占优势,却必须先取得用户信任、吸收存款、扩大资产规模,才能摆脱单靠支付等“流动性业务”赚取小额费用的局限。“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数码银行能在收益上挑战传统银行。”
谈及东南亚银行业整合趋势,托马斯指出,许多全球性银行正逐渐将大众业务从这一地区撤出,回归私人银行与企业投行等专业领域。相反,本地与区域银行进一步扩张。
他认为,这将为具有跨境抱负的区域银行带来机会,例如新加坡和日本的银行正加速推进区域布局,未来或出现更多区域性整合活动。
“那些增长较慢市场中的银行,进入亚洲增长较快的市场,这很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