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宣布的纳斯达克和新加坡两地上市通道,已吸引不少起步公司兴趣。不过,上市要求的20亿元市值,可能让一些公司“望尘莫及”。

市场人士指出,对于起步公司而言这确实是个高门槛,但这目的是吸引具一定规模、监管框架良好和有明确全球化目标的公司。

新加坡交易所星期三(11月19日)宣布,与纳斯达克交易所合作推出环球上市板(Global Listing Board),让公司只需一套招股书就可同时两地上市。

这和一般的第二上市(secondary listing)不同,以往公司在两个交易所上市,要根据两地监管要求分别提交招股书。

风险创投公司Wavemaker Partners联合创办人和管理合伙人桑托斯(Paul Santos)接受《联合早报》访问说:“已有几家起步公司联系我,想要了解更多细节。这已经引起了足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透露,公司的问题围绕着上市机制,这些有待厘清敲定。

延伸阅读

明年中起 公司一套招股书可在纳斯达克和新加坡双上市
明年中起 公司一套招股书可在纳斯达克和新加坡双上市
金管局推3000万元价值释放计划 助上市公司增股东价值
金管局推3000万元价值释放计划 助上市公司增股东价值

环球上市板预计明年中启动,框架仍有待落实具体实施细节,并完成相关的监管程序。

20亿元的市值要求,对于科技领域的起步公司而言属于高水平。常用来形容高价值起步公司的“独角兽”公司,估值为10亿美元(13亿新元)。

新交所发言人回复《联合早报》询问说:“20亿元规模足以确保(公司股票)在两个市场都具有可观的交易量和流动性。”

要思考建立“通往20亿元”道路

桑托斯说,20亿元对多数起步公司来说很高,因此要思考如何建立“通往20亿元”的成长道路,让有潜力但规模不足的公司也能逐步迈向目标。

兴业银行股票研究主管瑟卡(Shekhar Jaiswal)受访时说,把门槛设在20亿元是经过刻意考量的。虽然这意味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不符合资格,但从市场角度来看是合理。“此举应能吸引那些已具相当规模、具备稳健治理架构、并有认真全球化志向的公司。”

瑟卡预计,新板块预计吸引亚洲科技“独角兽”企业,以及先进制造、医疗科技和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后期成长型公司。这些公司在保持亚洲作为核心增长基地的同时,可触及美国深厚的资金池。

FSMOne新加坡高级投资组合经理游维仁也认为,20亿元门槛虽高,但正是用意所在,希望吸引高素质公司,也有机会吸引高增长科技初创公司。如果标准不严格,就有可能让质量欠佳的公司在本地上市,最终侵蚀市场信心。

环球上市板配合其他措施 提升新加坡吸引力

他补充说,单靠环球上市板本身或许难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它是政府提升新加坡市场竞争力的一整套综合措施的一部分,包括证券市场发展计划、新加坡资本市场津贴和价值释放等计划,这些举措将提高新加坡上市地点的吸引力。

辉立证券研究经理谭鉫澄说,20亿元门槛会筛掉许多本地科技公司和中小企业。他预计新板块会吸引有全球业务布局、希望增加亚细安曝光度的公司,不过来自纳斯达克和香港的竞争依旧激烈。

公司若选择只去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要求为5000万美元。不过上市还有其他要求,新交所会就监管框架进行咨询,使得招股书披露要求与纳斯达克相匹配。

Granite Asia高级管理合伙人李宏玮受访时说,这个上市对接为诞生于亚洲、面向全球的企业在获取资金方面提供更大的灵活度,为日后更深的流动性与更广的投资者覆盖创造了条件。“它强化了我们投资组合公司可利用的上市路径,并支持创办人推动业务发展与规模化。”

与第二上市不同的另一点是,在环球上市板挂牌的股票,与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的股票可替代交易。中央托管公司(CDP)与美国存管信托公司之间跨境联通,使在美国登记的两地上市股票能够转移并在新交所结算,反之亦然。

基金管理公司也纷纷看好这项举措。摩根资产管理亚细安股票基金经理王长祺说,许多快速成长的新加坡企业希望上市融资,主要考虑新加坡和美国,公司认识到在各地上市的优势与潜在挑战。新举措将消除这一两难,让最具潜力的企业能够同时利用两地的流动资金池。

富敦资金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索菲安(Jenny Sofian)说,这将吸引更多本地及区域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机构和散户投资者的参与,进一步丰富市场生态的深度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