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新加坡、北京、香港、首尔和东京这五个亚洲城市的食品价格涨幅显著,平均增长介于11%至89%之间。其中,食用细盐涨幅最明显,北京过去10年的价格暴涨492%,新加坡也上涨354%。
根据美国咨询公司美世(Mercer)星期二(11月25日)发布的《食品杂货价格趋势》报告,食品作为日常开销的主要部分,在过去10年因供应链问题、通货膨胀、进口依赖、汇率波动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而经历显著变化。
在分析的五个亚洲城市中,食品价格从2015年至2025年平均上涨11%至89%。以500克计算的食用细盐涨幅尤为突出,五个城市涨幅介于29%至492%。
另外,1公升苏打水(Soda)价格在过去10年的涨幅介于55%至431%。
美世分析涵盖日常食品的不同类别,包括香蕉、面包、牛油、鸡、巧克力、苏打水、鸡蛋、面粉、速溶咖啡、番茄酱、橄榄油、马铃薯、长粒白米、食用盐和白糖,共15样食品。研究以家庭每周消费习惯进行假设,对每样商品分配不同的权重,并将当地货币价格换算为美元和参考同日汇率,以便精确做比较。
若聚焦新加坡,过去10年里,除了食用盐,苏打水、香蕉、切片白面包和马铃薯的价格也涨了不少,分别上涨120%、86%、58%和47%。整体而言,新加坡食品价格平均上升24%。
不过,一些食品价格不涨反跌。例如,速溶咖啡和卡罗来纳(Carolina)长粒白米过去10年价格分别下跌8%和68%。
这项研究也对比2024年和2025年的食品价格变化。过去一年,五个亚洲城市的食品价格涨幅,平均介于负3%至5%。
新加坡过去一年的食品价格相当稳定,好几样食品如白面包、巧克力、鸡蛋和白糖等价格持平。涨幅最高的是速溶咖啡和香蕉,分别涨了16%和11%。整体而言,本地食品价格过去一年平均涨1%。
在五个亚洲城市中,北京食品价格过去一年涨最多,平均涨5%;首尔食品价格则下跌,跌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