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聚焦两只美股,帮助投资者掌握最新个股动向与市场信息
英伟达(Nvidia Corporation)(代码:NVDA)
52周最高:153.13美元
52周最低:86.62美元
最后闭市价:141.97美元(-2.09%)
晶片制造商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星期四(6月12日)说,由于美国对出口到中国的晶片实施严格的限制,因此公司今后将把中国市场排除在它的营业额和盈利预测之外。
当被问及在伦敦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之后,美国是否会解除对晶片出口管制时,黄仁勋在巴黎出席VivaTech大会时对媒体说:“我并不指望美国解除出口管制,但是如果真的解除,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我已经告诉所有投资者和股东,未来我们的业绩预测都将不包括中国市场。”
近年来,美国对出口到中国的美国晶片及相关技术的限制越来越严厉,要防止中国利用美国的创新技术。
黄仁勋这次的言论,凸显美国对晶片限制确实影响到英伟达的业务。英伟达以它视频游戏图形处理器而闻名,之后再从日益增长的人工智能晶片,以及市场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殷切需求中获得了巨额盈利。
在人工智能热潮的带动下,英伟达在2025年第一季的营业额就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普遍预期,而且也比去年同期增长69%,达441亿美元。但由于美国出口限制现在也影响到英伟达出口到中国的H20人工智能晶片,英伟达表示它因此而错失25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H20人工智能晶片是英伟达专门为应对美国出口管制而开发的新晶片,但没想到在今年4月份却被告知,现在就连这款晶片也需要面对特殊许可。
除了英伟达受到这个关税战的影响之外,根据路透社报道,海关数据显示,在今年3月至5月期间,苹果供应商富士康(Foxconn)从印度出口的苹果公司苹果手机,也几乎全部都是销往美国。这个数字比2024年的50%平均水平还要高出许多。
单在5月份里,富士康从印度出口到美国的苹果手机总值接近10亿美元,就创下历史第二高,仅次于3月份创纪录的13亿美元出货总值。
这明显是苹果公司为了规避美国对中国征收的高额关税的解决方法。之前在印度生产的苹果手机,有一半是销往荷兰、捷克共和国和英国等国家的。
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代码:ORCL)
52周最高:216.60美元
52周最低:118.86美元
最后闭市价:215.22美元(+7.69%)
软件巨头甲骨文公司在星期三(11日)盘后发布的季度业绩,超出市场分析师的普遍预测。不仅如此,集团高管还在发布会上预计旗下的云业务将继续加速增长。这一连串的好消息,带动甲骨文股价在当天盘后就即刻上涨将近8%。
根据甲骨文截至今年5月底的第四季业绩报告,集团营业额同比增长11%至159亿美元。集团净利则从去年同期的31亿4000万美元,即每股盈利1.11美元,增至34亿3000万美元,即每股盈利1.19美元。在剔除特殊项目之后,甲骨文调整后的每股盈利是1.70美元。
市场分析公司LSEG之前收集到的分析师预测是营业额155亿9000万美元,每股盈利1.64美元。以这两个业绩上下线指标来看,甲骨文的业绩是超出预期。
业绩报告也说,在第四财季里,甲骨文就与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和阿联酋人工智能控股公司G42合作,共同开发一个专门从事医疗保健的人工智能平台;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云端和咨询方面达成合作协议;也与软银(SoftBank)达致协议,让软银以65亿美元收购甲骨文支持的晶片设计初创公司Ampere。
除了多项合作之外,甲骨文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埃里森(Larry Ellison)还说,中国线上零售商Temu也正在将他们的基础设施迁移到甲骨文的云端。
至于当前的第一财季,甲骨文高管预计,第一财季调整后每股盈利会介于1.46美元至1.50美元之间,营业额的增幅则会在12%至14%的区域。这些预测数字与LSEG分析师预计的每股盈利1.48美元,以及营业额149亿6000万美元,即增长率12.4%,都相符合。
首席执行官卡兹(Safra Catz)在与分析师的线上会议说,2026财年的云端基础设施收入预计将增长超过70%,比第四财季的52%增幅还强劲。因此,她预计,2026财年的营业额将超过670亿美元,比LSEG分析师预期的651亿8000万美元还要高。
卡兹说,展望未来,甲骨文很可能会超过它在去年9月设定的2029财年1040亿美元的收入目标。
在谈到2025财年的资本支出时,埃里森说,这个数目超过210亿美元,比2024财年的不到70亿美元多。但当前的新财年的资本支出应该会再增加,并超过250亿美元。
他说:“虽然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资本支出,但是它仍然会上升,因为目前的市场需求似乎一直处在无法被满足的状态。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目前的市况。但肯定的是,这是前所未见的。例如:我们最近就收到一位未透露姓名的客户订单,要求我们提供所有可运用的云端容量。我们以前从未接过这样的订单。我们不得不调整资源配置,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