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人口普查带出的长期挑战

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2020年的总人口为568万5800人。(海峡时报档案照)
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2020年的总人口为568万5800人。(海峡时报档案照)

字体大小:

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2020年的总人口为568万5800人;过去10年的人口每年增长约1.1%,增速是1965年独立以来最慢的10年。这最新公布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点明了我国在人口方面所面对的长期挑战。

新加坡是人口快速老化的社会,生育率自2000年代初以来持续偏低,移民政策成了我国保持人口增长的重要工具之一。从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即永久居民和非居民人口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都出现较快增长,2010年以后才放缓,永久居民过去10年则萎缩了3.7%;公民人口在过去30年则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

从1990年至2010年的外来人口增加太快,加上一些基础设施跟不上脚步,造成新加坡公民在2011年大选中作出表态。进入2010年代以后,移民政策收紧,生育率又未能提振,直接效应就是过去10年的人口年增长率放缓至约1.1%。

这回到一些老而尚未有答案的问题:新加坡需要人口规模吗?多少才够?如何达到所需要的人口规模?移民政策该放宽还是保持现有松紧度?

作为一个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人力资源就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在一个人口老化的社会,要保持劳动力队伍的持续更新换代,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和市场规模,人口绝对不能萎缩。鉴于生育率多年来持续偏低,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加坡人能长期适应的人口增长率,以及新移民能更好地融入整体人口与主流社会的方案,并继续执行以新加坡人为核心的人口政策,确保新加坡的社会和谐。

我国去年的总人口比2019年少了0.3%,主要原因是冠病疫情和经济放缓,非居民人口减少了2.1%。这是冠病疫情对我国造成的一个明显冲击。当然,我们有信心,只要大流行结束或受到很好的控制,新加坡又能维持经济增长和吸引力,应该能继续吸引外来直接投资和世界各地的人才,前来为新加坡经济作出贡献,为本地劳动力市场制造稳定的就业机会。

然而,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大流行何时结束。它对人员跨国流动的冲击有多大,还有待观察。我国的建筑业、海事业和加工业高度依赖外籍劳工,服务业一些领域也依赖外籍劳工,这些领域的人力来源地主要是疫情尚严重的区域国家。诚然,有些工作是新加坡人不愿从事的,但面对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我们也许应该反思,该如何改变新加坡人不愿从事某些工作的长期观念或刻板印象,减少对外籍劳工的结构性依赖。

人口普查显示,各年龄层单身者的比率,过去10年来有所增加;每个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也减少,意味着生育率持续降低。我国的生育率偏低是无奈的现实,但我们并未放弃努力,所以过去几十年来不断增强鼓励生育的政策和配套。除了政策激励,我们也须思考导致人们迟婚、不婚、迟生育、不生育的结构性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房价问题、生活成本、年轻一代人生观改变等。我们要维持一个健康的人口规模,就必须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和长期解决方案。

这次全国人口普查出炉,给新加坡提供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有明确方向和目标的人口规划。新加坡是一个岛国,没有腹地,要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必然得考虑到资源的承受力和应对问题。例如,在一个必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时代,人口增长与能源消耗如何取得平衡;又如进入后冠病时代,一些关键物资要有一定比率的自产自足以求安全,但土地不足的难题如何克服?政府有人口规划参数,有2013年公布的人口白皮书,这些数字一经公布就引起社会议论。人口是一个敏感课题,但如果我们不能平心静气地讨论,得出一个较清晰的全民共识和愿景,我们将持续陷入为人口增长和移民政策争议不断的陷阱,对社会和谐与长远政治发展造成干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