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疫情下建设更包容的社会

包容不但是道德理念,也是新加坡的长治久安之道。(海峡时报档案照)
包容不但是道德理念,也是新加坡的长治久安之道。(海峡时报档案照)

字体大小:

在去年因冠病疫情被取消后,年度的总理国庆群众大会今年恢复。李显龙总理在演说里开宗明义就阐述了疫情的影响,并以此展开讨论今年的三大主题——保护低收入国人、正确对待外籍员工的竞争,以及维护种族关系和谐。这些都不是新课题,然而却因为疫情而更须严肃看待。处理这些课题,背后的共同目的,就是建设更包容的社会。新加坡是个开放的经济体,无法自绝于世界;要保持开放,就得具备包容的心态。因此,包容不但是道德理念,也是新加坡的长治久安之道。

跟往年大多数群众大会演说的主题不同,李总理今年虽然也部分谈到了经济成就和展望,却把重点聚焦在三大社会课题上。这一方面显示疫情的冲击确实是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事态已经到了必须由政府首脑正式表态和解决的时候。但从积极的角度看,化解了这三道习题,新加坡将能在后疫情时代卸下重负,用更轻盈的脚步,团结一致向前迈进。

包容的心态源自于充足的自信心与开阔的视野,而自信心与视野又来自于对本身的现状和未来的安全感。李总理所举出的三道问题都于此有关,而且彼此之间也互为作用。比如,因为部分国人感受到在职场上面对外来人才的竞争,甚至不公平的歧视,而产生了排外心理。排外心理甚至让一些土生土长的少数族裔新加坡人,也遭受池鱼之殃。所以,整体看待这些可能导致社会分裂的挑战,才有可能对症下药,釜底抽薪。

对现状最不安、最需要得到保护,恐怕是国人当中的低收入群体。冠病疫情对他们生活和生计的打击最为严重。就如李总理所指出,他们很多所从事的行业,属于必要服务,尽管面对染病的威胁,还是必须站在一线工作。同时,不少中小企业在疫情的重压下难以为继,让不少低收入群体感觉到饭碗朝不保夕的威胁。所以,缓解他们面对的困难,不但符合公平的建国原则,还能为建设更包容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结合外籍员工竞争所引发的社会焦虑,李总理表示政府会采纳低收入员工劳资政工作小组的建议,规定聘用外籍员工的企业,未来须向所雇用的所有本地员工,支付至少达到本地员工薪金门槛(Local Qualifying Salary)的月薪,起点为1400元。此外,现有的渐进式薪金模式(简称PWM)明年会扩大到零售业;餐饮业和垃圾处理业未来也会被纳入。一些跨行业的岗位,比如行政助理和司机,也将落实渐进式薪金。

作为鼓励,落实渐进式薪金的企业将获颁“渐进式薪金标志”,公共部门将做出表率,只向取得“渐进式薪金标志”的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个三管齐下的做法,能让八成本地低收入员工获益。李总理指出,若包括就业入息计划的提升,几乎所有本地低收入员工未来两年能获得更高的薪资。政府对计划的拨款,从目前的每年8亿5000万元增至11亿元,受益年龄会从35岁下调至30岁。这些介入手段,在改善本地低收入员工待遇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市场的太大干扰。

包容代表了接纳,也意味着付出。虽然政府在制度上的调整和拨款方面的介入,是提高本地低收入群体薪资的主要助力,但雇主同样得承担相当部分的成本。同理,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居民,也必须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对建设包容性社会的担当。通过举国上下的一致努力,我们才能够为迎接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做好万全的准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