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一场必要的国会辩论

国会于9月14日就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前进党非选区议员梁文辉分别提出的“新加坡人的工作与生计”动议,展开超过10个小时的辩论。(商业时报档案照)
国会于9月14日就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前进党非选区议员梁文辉分别提出的“新加坡人的工作与生计”动议,展开超过10个小时的辩论。(商业时报档案照)

字体大小:

国会于9月14日就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前进党非选区议员梁文辉分别提出的“新加坡人的工作与生计”动议,展开超过10个小时的马拉松式辩论,动议表决时已过了午夜。虽然这场交锋的不少论点,其实此前已经在国会内外多次表述过,但能够集中起来,在最高议事殿堂辩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和必要性。辩论和动议表决结果厘清且反映了新加坡的核心共同价值,也向国内外受众清晰表达了坚持这些价值的立场。

动议主要围绕如何看待外来人才,以及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是新加坡—印度全面经济合作协定,到底为新加坡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是导致高薪工作被外人鸠占鹊巢。同时,在讨论新印经济合作协定时的一些误导性论述,是否在有意无意间煽动了国人的排外情绪,甚至冲击了本地的族群关系,引发对印度同胞的种族歧视等。相信关注辩论的国人,对于其中的是非黑白自有公论。

跟他国缔结自贸协定及欢迎外国人才来本地就业,是新加坡多年来的既定国策。这是立足于新加坡市场太小,必须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大势的正确判断。事实证明,保持对世界竞争的开放,吸引全球资金、人才、创意汇聚新加坡,是新加坡经济持续增长,国人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的秘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尽管面对冠病疫情的打击,新加坡202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万8902美元,全球排名第八,是前10名里唯一的亚洲国家。

没有人会天真地以为,国土那么小,毫无天然资源,单靠岛国仅有的数百万居民,就能够创造出这巨大的财富。正因为我们放眼世界的自信和胸襟,为吸引全球资本和智慧进驻本地,而创造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建设等各方面世界一流的条件,才得以借力使力,为自己打造第一世界水准的宜居环境及成就。这一行之有效的秘方依赖集体共识和努力,但也异常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让多年的奋斗毁于一旦。

当然,人均收入并不等于全体国人都雨露均沾;任何的竞争都会出现不均等的结果——以就业机会来说,要受雇不难,但不可能人人都得到自己向往的最优渥工作。要解决存在于多个行业内的“人岗不匹配”难题既需要对策,也需要时间。但无论如何,外来人才在为新加坡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国人带来职场上的激烈竞争。此外,也并非所有国人都能胜任外资入驻所产生的岗位。这部分国人所面对的挑战和所经历的挫折,绝对不能被忽视,尤其是中年人和“专经执技”(PMET)群体。然而解决之道,不是采取人为的限制自由市场运作的手段杀鸡取卵,而是在保持开放之余,采取其他的办法提升国人的竞争力,让不断被做大的饼,能够更多地分给有能力的国人。

动议的辩论过程也显示,光有路见不平的良好意愿是不够的,尤其在涉及敏感的种族关系、阶级矛盾时,更必须谨言慎行,避免激烈言论所导致的负面效果,破坏来之不易的社会和谐,甚而挑起既有裂痕,分化国人共识。这方面外国的惨痛经验班班可考,在发生重大生存压力挑战,如当下暴发的冠病疫情时,任何社会都蠢动着寻找替罪羊的排外冲动。民粹主义政治之所以危险,正是善于利用这种天时地利。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类似的情绪操弄,在它萌芽时予以揭露和驳斥,以便防微杜渐。

有意见指出,当前防疫任务艰巨,国会似乎不应浪费太多时间,就这个议论多次的课题再炒冷饭。但这场马拉松辩论却并非毫无意义。通过观点的交锋,国人得以再次确认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警惕任何不负责任的说法会挑起社会冲突的风险,并对于该如何协助国人攀爬竞争的价值链集思广益。同时,在重新凝聚开放门户,欢迎各国资金和人才的立场之际,动议的辩论也向国内外发出明确的信号:虽然疫情引发国人对于外来人才的焦虑,防疫措施也可能暂时妨碍人员自由进出,可是新加坡展开双臂,迎接全球竞争的自信和勇气不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