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不能让医疗体系承受太大压力

很多人很难想象,医疗体系不胜负荷,会是怎么一种惨况。(海峡时报)
很多人很难想象,医疗体系不胜负荷,会是怎么一种惨况。(海峡时报)

字体大小:

我国上星期五新增1646起本土冠病病例,是去年4月以来单日病例新高点,这几天单日病例一再走高,加深了国人对未来疫情变化的担忧。

为了应对日增的本土病例,我国昨天起进入近一个月的“稳定疫情”阶段,收紧堂食、聚会拜访限两人,居家办公为默认模式,小学居家学习延至两周,当局两周后将检讨这些防疫新措施。

防疫措施再收紧,一些国人感到失望,但多数认为是意料之中,并对新措施表示理解,认为唯有这样做,才能减缓冠病在社区传播的速度。

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黄循财特别提醒,我们并不是回到高警戒解封阶段,也不是进入阻断期。也是财政部长的黄循财表示了解这是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但他提醒,我们仍然朝着与冠病共存这个目标前进。

共同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贸工部长颜金勇在记者会上指出,收紧安全管理措施未必会马上降低每天确诊的人数,但将让确诊人数增长速度放缓,避免医疗系统不胜负荷。

确实,随着确诊病例及重症病例的激增,医院床位越来越吃紧是必然的趋势,不仅确诊者等候入院的时间拖长,各家医院下来也会推迟非紧急手术。据早前报道,如有必要,全国可以把加护病房床位扩大到1000张,但相信这已是极限。必须指出的是,加护病房不可能是“冠病专用”,它们的大部分,还必须留给其他病患和意外事故伤员,进行抢救生命之用。此外,药物、器材和设备等可以购置、扩充,但医护人力需要培训,不是唾手可得的资源,而且他们本身也有染病风险。

很多人很难想象,医疗体系不胜负荷,会是怎么一种惨况。在一些落后国家,病人收治不了,甚至医生护士都跑了,是真实在发生的。在很多先进国家,由于病例排山倒海而来,导致医院捉襟见肘,“濒临崩溃”也并非罕见,而受苦的不只是冠病重症者和他们的家人。

美国和英国各地研究人员就发现,只要加护病房被冠病病患填满,成为稀缺品,那不只冠病死亡率会上升,更多其他病症的患者也会因为无法及时救治而丢命。另外是慢性病和预防性医疗被剥夺、削减,例如很多年长者,因为医院设施爆满,而且环境危险,都自动减少了看病吃药,但这些难免有长期的后遗苦果。

其实美国很多州和城市,已在执行所谓的“危机护理标准”,本质上就是医疗配给模式——医院可以判断不同疾病和不同病人的存活概率,太低的话,是进不了紧缺的加护病房的。说白了,就是医院有权“见死不救”。一些地方由于医生不足,甚至要求医学院让还没修完课程的“准医生”上岗。这些情况,是我国必须倾全力避免的。

截至上周,我国已有78人因感染冠状病毒而过世,在过去28天里,需要氧气供应的受感染者有356人,39人住在加护病房,整体重症曲线自9月第三周已有上升的势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收紧了防疫措施,年轻打过针无症状的病人要留在家里休养,以及正迅速增添社区护理和治疗设施的床位,把医院的资源,留给有紧急生命危险的病人。

国人必须做好各自的本分,咬紧牙关,携手同心应对这一波疫情的肆虐,避免让医疗体系承压至极限。

目前我们无法预测疫情何时达到峰值,以及何时每日新增病例会下降的时间点,更何况病毒还在持续变异,因而决定收紧与开放的时机,对各政府部门来说都是艰难的挑战。民众在这段艰难时刻给予充分谅解和配合极其重要,如此,我们才能共同应对这一波必然要经历的病例增长之路。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