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新加坡作家节邀请王雷引发的思考

王雷这些年跨越歌台、电影,到近期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转而上线直播带货,还被官方当作宣传接种疫苗的大使,确实是书写本土的作家可以去了解和提炼的小说人物原型,丰富写作素材。(档案照)
王雷这些年跨越歌台、电影,到近期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转而上线直播带货,还被官方当作宣传接种疫苗的大使,确实是书写本土的作家可以去了解和提炼的小说人物原型,丰富写作素材。(档案照)

字体大小:

2021年新加坡作家节即将掀开序幕,却因为邀请歌台艺人兼直播带货网红王雷,参与其中一场题为“从流行到文化:传统艺术的未来”(主办者英文题目为:Vanishing Trades,意思为“消失中的行业”)的讨论,引起争议。争议点围绕着王雷既不是作家,歌台或直播时爆粗口张嘴就来,甚至可以说丝毫不尊重女性,这样的人物适合受邀作家节的座谈会吗?

王雷接到邀请时也颇为意外。支持邀请王雷者认为反对的声音显示华社的保守,主办者在回应本报提问时捍卫其立场,强调本届作家节主题为“Guilty Pleasures”(罪恶快感),旨在挑战观众对雅俗的看法,以不同形式激发人们思考文学的定义,并说王雷出过书也有作家身份。

王雷出版过一本《路边歌王,雷动歌台》的回忆录。不过,出过书也不应是成为座谈会嘉宾的入场券,主办者这样的回应只会加深人们认为主办者牵强、狡辩的观感。

一些论者针对的是王雷。他骂粗口的个人风格,我们无从置喙,但是我们切莫以为,歌台艺人皆如王雷,草根文化即是出口成“脏”。至于王雷,他这些年跨越歌台、电影,到近期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转而上线直播带货,还被官方当作宣传接种疫苗的大使,确实是书写本土的作家可以去了解和提炼的小说人物原型,丰富写作素材。

我们认为,这场争议不是一场保守与开放之争,也不应是一次扬雅抑俗的打压活动。而是应该回到作家节立意之本,对活动、讨论课题思考的缜密与否,以及策划者对中文作家的认知深浅,综合考量。主办者除了知道王雷是打滚多年的歌台艺人之外,对他的表演风格是否真正掌握,对于邀请他可能会引起争议有足够的敏感度和准备,让人存疑。

新加坡作家节是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支持、国家艺术理事会委约的项目,由国家艺术理事会设立的非营利机构艺苑公司承办。根据它的网站说明,新加坡作家节是亚洲重要的文学活动之一,会上向新加坡人展示世界主要的文学大师,并且也把镁光灯打在本土与东南亚创作人才身上。

“这些年来,作家节在超过10天里的系列座谈、工作坊、演说和表演,已经成为作家、学者、思想家的汇聚点。”

网站也说,新加坡作家节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多语言文学活动,活动也以新加坡四种官方语言——英文、马来文、华文和淡米尔文呈现。

柏林国际文学节、布鲁克林图书节等等,都是国际文学节、作家活动的标杆。从2001年开始主办的香港国际文学节也是近年来中外作家汇聚的重要的场合。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国家愿意拨出资源,主办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学、作家活动,让人欣喜。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欣喜的阶段,作为关心社会、关怀文化的公民,我们也要不断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办的文化活动。

平心而论,如果看新加坡作家节的整体节目策划和邀请的作家,作品所涵盖的语种还不只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主办者有世界观,只是华文华语的世界,不是他们熟悉的世界。他们的欠缺呈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这个语文世界本身的认知不足,二是节目策划者的文化观和世界观,与华文华语主流作家与读者的世界有很大距离。

了解新加坡讲华语和方言的世界,就会知道流行文化虽是主流,不过文学创作则是小众的。要将大众化的课题纳入小众活动,建立对谈框架,颇考功力。而邀请什么样的人,讨论什么样的课题,需要建立在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我们要问的是,主办者在策划的过程中,对于中文节目,做了哪些咨询?从新加坡作家协会第一时间出来撇清关系,可以看出他们不在受到咨询之列。主办者可以选择不与本地文学团体沟通,但是这个筹办过程可以更为透明吗?他们在网站上列出的伙伴和支持者,包括了几个欧洲大使馆和加拿大最高专员公署,这些使馆应该是在邀请外国作家方面出钱出力。但是在节目的内容策划方面,主办者有合作伙伴,还是一手包办?

主办新加坡作家节,尤其在疫情期间,搭建难能可贵的交流平台,照理应该得到华文作家社群和读者的认同与鼎力支持才是。这样的支持,出于对主办者细致的策划、安排与执行的期盼,出于主办者展示对这个世界的尊重,要与之沟通交流的愿望。

我们不应该为了邀请一位具有争议性的歌台艺人和直播带货者,否定作家节的价值和主办者的努力,但是主办者如果不正视这次经验,改进不足之处,那是令人遗憾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