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回应民意齐心抗疫

民调显示,七成的本地民众相信新加坡终能战胜疫情。(海峡时报档案照)
民调显示,七成的本地民众相信新加坡终能战胜疫情。(海峡时报档案照)

字体大小: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最新的民调显示,七成的本地民众相信新加坡终能战胜疫情。这是鼓舞人心的现象。调查也发现,民众对于政府抗疫表现的满意度,维持在六成上下,反映社会人心大体稳定。然而,具体到防疫措施,特别是关系经济民生的开放速度等等,不同社会群体有相反的考虑。政府如何凝聚最大共识,说服国人一起做正确的事,是抗疫马拉松赛程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事项。

调查指出,民众对政府抗疫表现的满意度,同新增冠病病例数呈反比——病例增高,满意度就降低。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新增病例是疫情程度最直观的表象。如果横向对比,就能看出新加坡的整体情况,其实是相当积极的。在很多西方国家,社会精英不以身作则遵守自己所颁布的防疫措施,因而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使得各种关于病毒和疫苗的阴谋论大行其道,结果非但政令不行,还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大规模的示威抗争。

因此,民众对当局的信任,是新加坡至今抗疫表现不错的关键因素,更必须为朝野珍惜,且积极维护。这种互信的重要性,随着疫情的变化而显著提高。新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就引发了新的担忧。根据近日媒体的跟进报道和我们收到的读者来函,一些人害怕国门太快打开,会输入新一波的疫情,使得前功尽弃;尤其是初步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的传染力特别高。相对多的民众希望放慢开放步伐,因而在情理之中。但众多因防疫措施而近乎难以为继的小微企业,则希望尽快开放。如何权衡利弊,考验着新加坡人的集体智慧。

不同社会群体基于不同条件,而就防疫措施意见相左,也是任何社会都会面对的难题。本地相对年轻和富裕的群体,希望加快开放的速度,猜想这是因为他们有相对丰富的资源产生安全感,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接触的信息,也让他们有更为乐观的判断。相反,相对年长和中低收入群体,则希望放慢开放的速度。他们大多难以居家上班,每天必须面对被感染的风险。此外,他们的日常信息来源,主要是亲身的经历和社交圈子流通的消息,所以相对会比较悲观和焦虑。

除了在开放速度方面出现相反意见,其他防疫手段诸如疫苗接种差异化安全管理措施,以及是否该强制接种疫苗等等,都不易出现统一的看法。在很多国家,这些分歧已经演变为公开冲突,不但加剧社会撕裂,也妨碍当局有效管控疫情。所以政府尤其须慎重对待,不宜操之过急。民众在看待事情时,也必须学会跳脱从自身的利害思考,尝试理解反方的道理。因为有一点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尽早进入新常态。所以,任何能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又没不当侵犯个人或个别群体权利的做法,都须予以支持。

人民行动党执政至今,不时都强调在必须做正确决策时,不能因短期的民意考虑而裹足不前。尽管时代已经改变,如今的民众更期待决策者聆听与沟通,对家长式的高姿态容易反感,可是为国家长远利益做出正确的决策,仍然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尽管难度有所提高。所幸的是,社会至今还存在对于何者为正确的基本共识,民众彼此之间和对政府也存在基本的信任,只要让社会感受到诚意,知道背后有一套严谨的科学理性在支撑,政府做出困难决策的阻力与代价相信是可控的。

冠病疫情是这一代人的集体考验,民选政府自然必须尊重民意,上述民调因而有参考的价值。只要保持持续的沟通、透明的信息分享,以及因时制宜的调整,就能够团结人心、凝聚民意,克服当前严峻的挑战,顺利步入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