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疫情为年长者带来新机会

过去两年的冠病疫情中,年长者的处境一直是抗疫政策中的关注重点。(档案照)
过去两年的冠病疫情中,年长者的处境一直是抗疫政策中的关注重点。(档案照)

字体大小:

过去两年的冠病疫情中,年长者的处境一直是抗疫政策中的关注重点。

年长而又有痼疾缠身,如糖尿病、心脏病都加重感染冠病后的重病和死亡风险。

抗疫初期的阻断措施,最难适应的是年长者,不能在小贩中心和餐馆咖啡店堂食,不能在组屋楼下聚集谈天,阻断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习惯。

直到今天,疫情一波三折,德尔塔变异毒株之后又来了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新一波疫情危机,全体国人都在不断调整生活方式。户外活动减少,加上生活上的孤独感,多少影响了国人的身心健康。

两周前,卫生部公布,全国肥胖率从2017年的8.6%增至2020年的10.5%,回升到10年前的水平。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做的一项全球研究显示,冠病的死亡病例多发生在肥胖者身上,在至少有50%成年人超重的国家里,死亡率则高出10倍。

肥胖是各类慢性疾病的祸首,人们的社交和户外活动减少,以及居家办公日益普遍,已导致我国对抗糖尿病的努力受挫。

新加坡过去几年来加大预防宣传,但糖尿病仍是国民健康一大问题,预计有三分之一的本地人会患上程度不一的糖尿病。

健康饮食和活跃的生活方式是对抗糖尿病的基本要求,但疫情限制了活动量,叫外卖吃送餐成为风气,让人们忽略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在疫情下推动健康生活成了今天公共卫生的一项挑战,对年长者而言更是如此。

社会上不少年长者受疫情所困,减少出外活动,人际关系淡化了,身体健康下降,心理健康也受影响,尤其是住在租赁组屋的老人。

组屋楼下和区内乐龄站原本是老年人每天消磨时间必到之处,疫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规律,让他们更多时间呆在狭窄的空间里,孤独感成为老人最大的心理健康障碍。

新加坡管理大学幸福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宝莲在一篇文章中说,当冠病疫情逐渐进入地方流行病的阶段,人们将面对生活限制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让老年人感到放心,促进他们的福祉、韧性和有意义的社区参与感(文章《疫情期间的社会融合和老年人福祉》发表于昨天本报言论版)。

她把关注点放老年人身上,对人们是个及时提醒。

老人是抗疫中最脆弱的一环,积极的抗疫,不应只是限制他们的活动,导致他们对外界和人群产生疏离感,而是鼓励老年人融入社会,让社会也接受他们。

新大幸福老龄化研究中心今年10月间进行的“新加坡生活与健康研究调查”发现,超过80%的本地老人对“与冠病共存”意味着什么感到忧虑。

如果老人认为,当冠病转为地方性流行病之后,他们所能做的“贡献”就是少出门,少跟亲戚朋友接触,生活越来越郁闷乏味,那他们展望未来日子时心里自然只有恐惧。

老人的社会参与感,不能完全排除。不少抱着积极心态的老人在退休之后,通过加入义工队伍和社会服务保持活力和与社会的接触。

可喜的是,疫情虽然妨碍了一些志愿服务团体的工作,但没有阻断义工的热忱。

一些年长义工原本是数码科技的门外汉,但为了继续帮助弱势群体,他们上了数码化的列车,学习数码技能,如通过视讯会议开展工作方案,保持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智能手机和电视上YouTube视频,获取和分享讯息,保持他们与服务对象的互动。

疫情为年长者带来新机会,让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所以,我们不要只是提醒老年人不要做什么,而是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老年人把自己的身体和心态照顾好,也是整体社会的福祉。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