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

联合国大会本周二通过决议,如果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一个或多个行使否决权,联大就会在10天内自动召开会议,所有联合国成员都可以对行使否决权的行动进行审查和评论。决议即刻生效。

这个最先由欧洲小国列支敦士登两年多前提出的议案,有83个国家联署,新加坡是其中之一。决议案不必经过表决便获得大会以协商一致通过,有点令人感到意外。一般分析,主要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事件激发了各国的共识,要求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今后行使否决权时必须证明具有正当性,经得起问责。

不过,这个决议对五常不具约束力,也就是说,它们不是一定要到联大去接受质询。即便如此,和过去的情况比较起来,可说是前进了一大步。虽然联大不能够改变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却可以利用这个新的机制对五常行使特权质疑问难,并动员世界舆论。这应该能够产生两个积极作用,一是提高五常行使否决权的透明度,要求它们解释行使否决权的背景和理由;二是可以让滥用否决权的国家付出更大的政治代价,有一定的吓阻作用。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的第二天,安理会进行决议投票表决,要求俄罗斯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但俄罗斯行使了否决权,使得该决议无法获得通过。联合国大会随即启动特别程序,罕见地召开紧急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决议要求俄罗斯立即停止对乌克兰的敌对行动。有了上述新的机制,联大今后就可以更快速地对类似情况作出反应。

否决权是《联合国宪章》赋予五常的特别权力,因为它们在建立联合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众所周知,联合国是二战后的产物,它固然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大战再次发生的崇高宗旨,也让美、苏、英等几个主要胜利国借此维护它们的既得利益,并主导世界事务。但时过境迁,70多年后的今天,联合国成员国已经从当初的只有51个增加至193个,世界大局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多年来安理会的代表性不足和五常否决权一直备受批评,要求改革的呼声也从未间断过。

不过,改革联合国固属必要,改革之路却举步维艰,要五常放弃它们的特权几同与虎谋皮,事实上它们也反对增加常任理事国成员。据统计,自1946年至今,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共动用了143次否决权,美国86次,英国30次,中国和法国则各18次。否决权既是五常的特权,也是它们的护身符,使他们在联合国的地位难以动摇。俄罗斯可以不顾安理会的撤兵决议,同样的,2003年美国和英国也不经联合国批准便出兵伊拉克。

尽管如此,除了联合国这一多边机制,维护世界和平及敦促大国尊重和遵守国际法别无其他途径。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柏罕加福(Burhan Gafoor)在上述决议通过后发表声明指出,投否决票是个影响重大的决定。一旦这么做,常任理事国就有责任向联大解释它的决定。投否决票的常任理事国听取联大成员国的意见也是重要的。这项决议因此将强化联大,并加强它与安理会的合作。此外,当安理会因常任理事国意见不一致而无法采取行动时,决议也能让联大更直接地就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关键课题表明立场,从而提高联合国的公信力。

决议在这个时候通过,看似针对俄国,其实适用于所有五常,更重要的是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关系。正如外交部长维文昨日在联合国庆祝小国论坛30周年的高级别会议时发言所说,众小国对乌克兰战争都应有明确的原则立场,在今时今日,任何国家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是不可接受的。上述决议也许不能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改革,但却是各国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的艰难道路上跨出的积极一步,让国际秩序不至于沦落至丛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