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关注社区噪音问题来得及时

目前,对于邻近住宅的工地噪音音量和时长是有法律规定的,但其他不来自邻居的噪音问题,例如飙车、群聚高声喧哗、运动场打球、咖啡店喧哗,以及近日报道过的赏鸟角落等等,也应该加以考虑。
目前,对于邻近住宅的工地噪音音量和时长是有法律规定的,但其他不来自邻居的噪音问题,例如飙车、群聚高声喧哗、运动场打球、咖啡店喧哗,以及近日报道过的赏鸟角落等等,也应该加以考虑。

字体大小:

社区事务署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成立邻里噪音社区咨询小组,有意针对社区中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噪音水平制定标准,从6月起将征询公众意见,预计到年底提出一套社区规范建议,作为未来邻里纠纷仲裁庭调解噪音问题的标准。领导小组的新加坡行善运动总干事袁国栋指出,小组也会参考其他城市有关的规范做法,同时考虑本地需要怎样的规范以维持邻里关系的和谐,包括哪些规范是大多数民众都能接受的“常识”。

噪音问题是本地社区,特别是人口稠密的组屋区民众的主要投诉之一。噪音问题种类很多,有些确实破坏了安宁,亦有些情有可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些基于家庭成员问题而产生的噪音,除了给邻居造成困扰,其实家人本身也会受苦。如何在各种复杂而不同的背景下对噪音问题加以规范,以及提出“指导原则”,需要很多方面的考虑。表面上看,这或许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正因如此,有关部门尝试在未来借助仲裁庭的威信,以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并且愿意遵从的规范为调解准绳,长远来看,这不但有助于建立社区生活共识,甚至逐渐巩固国人的公德意识,也能避免更多因为邻里纠纷而破坏的关系,而其中关键的字眼正是“常识”,例如三更半夜打麻将或唱卡拉OK,或者白天在没有隔音设施的情况下长时间大声播放音乐或唱歌,甚至音量调大看电视还把大门打开。其他如养狗却任由狗儿不停狂吠,或养太多鸟造成鸟鸣太大。这些都是根据常识判断就知道,会给邻居带来不愉快噪音的行为;对发出噪音的一方,肯定不希望邻居也这么做,那就应该体谅被迫接受噪音轰炸的心情。

本地组屋设计有相当部分是户与户之间并排或者门户、窗口接近,也有一部分是错开。对于噪音的感觉,不同楼型设计也会有差异,加上组屋楼板和墙壁隔音效果有限,居民之间更应该多体谅彼此,只要不是长时间或频繁发出噪音,应该抱持宽容的心态面对。一些生活中免不了的噪音源头,例如割草作业、新家装修或公共设施的施工,只要在现有规定时间之内终止,应该就属于绝大多数居民可以接受的范围,若动不动就投诉,就不近情理了。

对噪音的容忍度,可以用仪器测量并根据医学指引得知达到什么程度是有伤害性的,必须被限制。但在住宅区,它更多时候是主观问题,民众对于熟人短期制造的大音量通常愿意宽容,但对不熟悉甚至有偏见的人家所制造的大音量,则可能发出抱怨甚至投诉。因此,“规范”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不可为了要避免部分民众抱怨而过度限制居民活动,特别是私人活动或特定场合,例如婚丧礼俗或节日庆祝期间;二、不让“规范”条文成为民众之间用来相互指控甚至争吵的依据。

目前,对于邻近住宅的工地噪音音量和时长是有法律规定的,但其他不来自邻居的噪音问题,例如飙车、群聚高声喧哗(包括长时间聚赌或播放音乐)、运动场打球、咖啡店喧哗,以及本报近日报道过的赏鸟角落等等,也应该加以考虑。规范的制定应该持续宣导让居民了解,是为了养成长期有益于社区的行为共识;此外,对于如飙车、车辆排气管违法改装等有法律可对付的噪音问题,应不定期加以取缔;而像割草机或赏鸟角落等可以透过技术改良或空间规划解决的问题,更应该发挥多方面的协调予以解决。

为城市噪音制定规范是复杂工程,也涉及不同世代对城市现象的容忍程度,但作为城市国家,民众没有乡村可以退隐,或独享幽静山野的福分,因此持续改善社区居住环境是严肃的工作,终极目标则是帮助对噪音有不同接受程度的邻居更好地沟通,也辅助邻里纠纷仲裁庭进行调解工作。要在社区中安居乐业,很大程度上有赖同理心和包容心,绝大多数国人都是不错的邻居,也能发挥公德心。有关方面要加强的是公民和社区意识的宣导与教育,对难以劝导的个案,强制调解甚至处分则是一个好办法。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