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丧礼仍须以朴素庄严为重

组屋区内华人丧礼上采用电子花圈取代传统花圈的新现象,在疫情期间更为普遍。(档案照)
组屋区内华人丧礼上采用电子花圈取代传统花圈的新现象,在疫情期间更为普遍。(档案照)

字体大小:

2022年6月9日

组屋区内华人丧礼上采用电子花圈取代传统花圈的新现象,在疫情期间更为普遍,近日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电子花圈虽说是采用省电节能灯,可重复使用,但它们在一些公众看来,仍存在安全隐患和对环境的干扰。有鉴于此,环境局已制定新准则,如建议慎用电子花圈和充气物,避免引起光害和噪音、阻碍行人及交通、引发跳电等问题。

根据新规定,一场丧礼上只允许摆放不超过10个电子花圈(包括一个充气物)、电子花圈和充气物的高度和宽度皆受限制,以免阻挡居民或开车者的视线。停车场、马路旁、消防栓五米距离内不能摆放。晚上10时至早上7时这一段时间,不能进行安装或拆除电子花圈的工作等等,以确保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全和宁静。

包括丧家和承包丧事的殡葬业者,市镇会与宗教团体等在内的相关人士已获知新的准则。把电子花圈的数目限制在10个,是否实际可行还是个疑问,因为丧家无法阻止也不可能协调亲朋好友以及不同业者送来的电子花圈。

新风气始于疫情前,显然跟华人传统习俗或是宗教信仰无关,而更多是一种商业化的点子。疫情期间,吊丧人数受严格限制,而且丧家不能为吊丧者提供饮食,影响了殡葬业者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电子花圈“应运而生”,而且回本极快,对业者的盈利显然大有帮助。

本地殡葬业的运作模式其实一直在演变中,年轻一代业者不断落实创新点子。殡仪馆提供的全套服务即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在创造新需求。各种新产品和服务可能加重了丧礼的开销,不过最后的选择权仍在丧家的手上。

商业利益带动社会风气,电子花圈加上丧事“拱门”装置,使丧礼变得越来越讲究排场、花俏甚至走向铺张。商业上推陈出新,提高竞争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丧礼毕竟是人生大事,体现孝道的传统价值观,最大用意终究还在于对离世者的追思和悼念,因此庄严肃穆是基本的要求。此前外地一些华人社会出现在丧礼上跳艳舞的现象,反映的是社会风俗和价值的败坏。这也反证并非所有商业创新都值得肯定。

正由于电子花圈和拱门等“新产品”无关习俗或宗教,在看待这些新事物时,也不必太过讳疾忌医。跟任何活动一样,形式代表了活动者的价值观和审美判断。孝道强调的是父母在世时的真心侍奉,而非过世后在丧礼上的铺张和攀比。丧家如何办理家人后事,其实也透露了自身的修养和眼界。

任何一种社会习俗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地的丧礼习俗经过演变和适应,也有别于其他华人社会。从前流行的一些做法,比如在出殡时由“红毛锣鼓”奏丧乐开道,或者在居丧期间在灵堂打牌搓麻将,都随着社会观念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式微。电子花圈和丧礼拱门的装置,蔚为风气之后,也就会变成一种理所当然的现象,甚至被人误以为一种华人社会习俗。

本地华人丧礼的传统仪式不少源自旧时代的乡村生活环境,今日八成人口是组屋居民,在组屋楼下空层或是多用途综合亭办丧礼,已成一种民间习惯,多年来组屋居民不论种族、信仰都能互相包容,这种具新加坡特色的和谐值得我们珍惜;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民应该维护共同生活空间,避免自己的活动干扰邻里,发挥环保意识,确保社区生活的安宁。

华人丧礼习俗会随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演变,在组屋区的环境中,朴素庄严,不扰民,不破坏环境的仪式更值得提倡。毕生研究并主张重视礼法的孔子,在《论语》里记录他回答弟子问礼的本质时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礼法,与其奢侈宁可节俭。丧事,与其轻慢宁可哀戚。这个建议非常值得今人参考。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