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卫生部第二部长马善高上星期六在学前教育庆祝会2022活动上,宣布帮助家庭减轻育儿开销等一系列措施,对于广大的年轻家长和幼教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很及时的好消息。
措施包括加入主要业者和伙伴业者计划的学前中心收费顶限将调低;全日制学前教育学额未来两年,会增加多2万2000个,主要将设在新镇;此外,幼儿教育业者的薪资将大幅提高。
调低收费顶限,虽然金额不大,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还是有帮助;本地目前有六成的学前教育学额获得政府津贴,收入越低,津贴越多;到2025年,获得政府津贴的学额将增至八成;目前以全天托儿服务来说,家庭收入3000元及以下,只须支付三元;此外,几乎所有公民孩童都能获得不同数额的津贴。但对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如果孩子进入的是没有政府津贴的学前班——目前仍占学额的四成,会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
学额增加,对家长来说肯定是好消息,特别是居住在新镇的家长,很多设施还不够完善,托儿与幼教学额的缺乏往往令他们感到头痛。根据资料,全日制学前教育学额在过去10年已经从9万个增加到20万个,持续满足市场的需求,按照数据,目前的学额足够应付所有3岁以上居民孩童的需求,关键在于年轻家庭聚居的新镇或新住宅区有待填补更多学额,赶上需求,这一宣布因而可谓来得及时。
主要业者的幼教工作者,未来两年的月薪将获得10%到30%的上调,视资历和工作表现而定。对幼教师资来说,提高待遇会有很大的鼓励作用,也是实质的工作回报。当然,一些人选择从事幼教,未必会把薪资看成职业生涯的唯一考虑,他们更在意的是从与孩子的互动和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但考虑到本地物价与生活水准提高,保持幼教业者收入跟得上,有助于维持他们对行业的热忱与认同感,特别是有家庭负担的员工。
本地提供托儿与幼教服务的私企不少,与小学以上的公共教育由公家操办不同。因此,托儿所或幼儿园的档次和收费跨度很大,从针对高收入家庭与外国儿童,到以中产阶级家庭为对象,再到平民化的都有,但在市场驱动下,业者无法不考虑利润。如果政府不介入,不同层次的市场和业者水准的差距就会持续加大;虽然每个家庭都可获得补贴,但业者水平参差不一,会造成孩童起步点差距加大,这种差距很可能比小学的所谓名校与非名校落差更大。就算只有极少数孩童在学前教育的起跑点出现明显落后,进入小学的表现就会成为孩童本身、家长与教师的共同负担,随着年龄增长,差距还可能扩大。不幸的是,这种现象在相当程度上与家庭收入相关,因此政府的介入,一方面可以维持目前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及早对少数类似背景的孩童给予支持。
这几个方面的改善,应该能在实质上改进本地学前教育生态以及满足需求,包括促进公平性。在年轻家庭聚集的区域,至少托儿或幼教学额一位难求的现象可以改善,减少焦虑感;教育工作者对职业展望或许也能更加乐观,促成更多本地青年愿意入职或留任,进一步减低流失率。
生育率持续下降是我国和很多发达经济体长期面对的困境,根据调查,育龄夫妇主要的顾虑是经济能力和时间。全方位改善学前的照顾与教育品质,对年轻家长来说,能有效缓解焦虑以及兼顾工作的疲累,或许能进而改变年轻夫妇的育儿心态,以及未婚者对养儿育女的恐惧压力。虽然政府在这方面的拨款将在未来几年从18亿元翻倍,但长远来说,若能对每一名本地居民孩童的成长有所助益,以及改变国人对生儿育女的看法,则不失为有意义的国家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