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晶片战升级指向全球化未来

晶片产业的案例证明了全球化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本质。(路透社)
晶片产业的案例证明了全球化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本质。(路透社)

字体大小:

2023年2月2日

美国成功拉拢日本与荷兰,要联合阻断中国高端晶片产业今后的发展潜力,这除了反映美中博弈的激烈程度持续升级,也暗示经济全球化的悲观未来。晶片产业是经济全球化的经典产物,依靠的是世界众多国家在产业链上的细致分工,形成高度复杂因而脆弱的生态系统。把世界工厂和主要市场之一的中国排除在外,势必打击晶片产业的整体效率,进而伤害所有利益攸关方。世界经济将为此付出代价,各国人民的消费生活品质也必然要受到伤害。

日本与荷兰在美国压力下,同意加入打压中国晶片产业的阵营,对中国晶片产业乃至后续经济发展潜力,恐怕是非常严重的打击。虽然三国的协议并没有正式的文本公诸于世,但内容蓝本应该是基于美国去年10月生效的《晶片法令》。从各方对媒体陆续的放话观察,无论是从原材料、精密机械、生产工艺到人才支援,中国晶片业今后会越来越跟世界主流脱钩,同国外的科技差距必然越来越大。中国日后只能向国际市场采购高端晶片,高科技军事发展相应受挫。

这非但为中国晶片业设置了技术天花板,也扩大到限制目前按照既有工艺的商业生产。例如荷兰不但对中国停售光刻机,连售后零件与维修也一并终止。这就解释了为何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在消息曝光后,于1月30日与荷兰副首相兼外交部长胡克斯特拉通电话,呼吁“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态度低调,显示事态严峻。与此同时,美国百上加斤,传出正制定针对中国通信科技巨头华为的断供政策,涵盖现有的4G设备、Wifi6和Wifi7、人工智慧,以及高性能运算和云端项目。

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去年底在美国工厂的动工仪式上断言“全球化几乎已死”,从晶片产业具体观察,可谓一语中的。台积电正是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去美国设厂,为此甚至不得不从台湾转移相当部分的工程人才。台积电代表台湾在全球晶片产业链,通过精益求精的优化生产效率而占有一席之地。但离开了其他国家的配合,台湾也无法单独生产晶片。晶片生产之复杂,唯有靠全球化才有可能,因为没有任何国家在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里,掌握全部的技术和材料。

因此,把中国排除在外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共输局面。当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言的确如此,可惜当下的大国博弈已经颠覆了既有价值,经济生产的国家安全考量如今超越了效率考量。虽然打压中国的晶片业也伤害了美国、日本与荷兰厂商和全球消费者的利益,可是“中国会更惨”的计算压倒一切,特别是对中国军工业的打击。在西方舆论炒作台海必有一战的大背景下,通过晶片制裁打压中国军事发展的正当性显得难以辩驳。

在经济和生产效率之外,排除中国的另外一大代价是拖住知识和科研成果全球分享的后腿。后冷战数十年的经验表明,全球化除了带来高效的财富创造能力,也因为各国知识界的紧密交流而加速了科技发展,为推动经济进步构筑良性循环。与中国脱钩不但切割庞大的市场,更把众多优秀的中国科研人才拒于门外。然而,随着中外互信流失,竞争乃至对立意识强化,要恢复以往的交流合作难如登天。

尽管全球化“几乎”已死,毕竟还没有到绝望的境地。晶片产业的案例证明了全球化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本质。美国这一招或许对中国的军事发展一剑封喉,但各国的消费市场同样遭到池鱼之殃。在科技军民两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要干净切割两者并不容易。这也反证了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因为牺牲生产效率就意味着生活品质的退步。各国因此须努力修补和促进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合作。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