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英华小学迁往登加是明智决定

英华学校(小学)星期三晚(2月22日)举办闭门对话会,解答校友和家长对英华小学2030年搬迁至登加的疑问。(关俊威摄)
英华学校(小学)星期三晚(2月22日)举办闭门对话会,解答校友和家长对英华小学2030年搬迁至登加的疑问。(关俊威摄)

字体大小:

教育部2月9日宣布,从2026年起调动一些校址,以满足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未来的入学需求,受影响的包括四所主流学校和两所特别教育学校。特别引起关注和反响的是现在坐落在武吉知马巴克路的英华学校(小学),它将在2030年迁往西部的登加新镇,并从男校改为男女混合学校。

有校友以匿名方式在网上就迁校一事发动请愿抗议,截至星期三(2月22日)晚有超过3700人联署。学校理事会和校友会同晚在英华小学礼堂举办的有关对话会后,相信多数人的不同疑虑都得以消除,虽然有些校友仍会对迁校已成不可挽回的事实感到遗憾。

反对迁校者认为,学校百多年来维持纯男校传统,转为男女混校会导致校史与传统的流失和变质。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却忽略了迁校的更大的教育和社会意义。其实,学校在一个组屋新镇能扮演更大角色,也能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因此更应获得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

作为一所被视为“名校”的小学,英华小学主要吸纳的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以及能获得入学优先权的校友子弟。这不仅大大地局限了生源,也必然导致学生组成比较单一,即多数来自中上收入家庭,久而久之难免会导致精英化甚至排他的现象。

201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指出,“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倾向于保持各自的社交圈子,居住在私宅者也较少与组屋居民有密切交往。换言之,教育背景和住房类型的差别,已形成了社会断层线。调查也发现,社交网络越多元的国人,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越强。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在一个多元社会里,这种分化现象是要不得的。现在绝大多数新加坡人的共识是塑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因此,我们必须设法避免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从小就被分化,而应让他们不分家庭背景,从小就习惯在一起学习和交往,不生隔阂。

从这个更大的社会角度审视,英华小学搬到新镇,意义就显得特别重大。这意味着学校能够走出特定的社会阶层,同时纳入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性。从男校改为男女同校,也是一个关键的转变,更加符合生活的现实和国家发展及社会的需要。

在登加新镇的约4万个住宅单位中,约3万套是组屋,居住环境同私宅和有地住宅集中的巴克路大为不同。新校址能广纳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学生,生源也更充足,这种多元性必能大大提振学校的活力。接受女生后的英华也会扩大收生,从每届约240人增至330人。

像英华这类传统的教会学校,除了有教会的支持,更有来自成功校友的广大资源。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资源应更好地惠及广大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英华小学的理事会(校董)、校友会和教育部能达致迁校的决定,说明绝大部分校友都具备应有的大局观。学校的另一个决定也能进一步支持这一点,即在搬到新镇后的英华,将和卫理公会福利服务(Methodist Welfare Services)联合管理一所毗邻的特别教育学府。这所开办主流教育课程的特别学校,对象是患有自闭症的中度特需学生,预计2031年开课。

英华小学搬到登加既是明智的决定,也是一举多得和多赢的决定。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