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反恐防恐不可掉以轻心

李显龙总理在视察上周的演习时强调,本区域和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并没有消失,新加坡就在他们的雷达范围内。(白艳琳摄)
李显龙总理在视察上周的演习时强调,本区域和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并没有消失,新加坡就在他们的雷达范围内。(白艳琳摄)

字体大小:

2023年3月27日

近期的樟宜机场人潮涌动,显示经济活动复苏,市面上也热闹起来,一些节日的气氛也为人们增加了太平盛世的感觉。但上周隔了五年举行的北极星11号反恐演习提醒我们,恐怖主义袭击都在等待人们麻木与沉醉的时刻,在人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危机才有机会爆发。

李显龙总理在视察上周的演习时强调,本区域和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并没有消失,新加坡就在他们的雷达范围内。换言之,恐怖主义的袭击目标一直包括新加坡在内。从2015年以来,本地已经出现11名20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在自我激进化之后,有可能发动相关的恐怖袭击,而被内部安全法令处置。这相对于2002年至2014年间的两个青年涉案,激增许多。政府虽然每次都能在他们采取行动、造成伤害之前就加以逮捕,但总理提醒大家“难保每次都这么幸运”。

最近,政府有意制定行为准则,要求手机应用商店遵守,主要是针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规范,例如不准鼓吹暴力行为和色情等等,也包括线上游戏。这些网络空间的内容带有潜在诱导性,特别是针对身心尚未成熟,往往分辨不清真假或善恶的青少年,对更幼小但已经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儿童也有潜在祸害。

对于防范恐怖主义的散播来说,这是一个正确方向,因为被查获的自我激进青少年,大多就是从线上开始接触这些内容,然后越走越远,乃至沉迷回不了头,甚至准备付诸行动,破坏自己的国家。

制造恐怖主义与图谋破坏的目标,传统上是大型基建如石化与炼油设施、人潮聚集的地铁站和商场等等,过去,国际恐怖分子必须亲自前往要破坏的目标,只要守好关卡,就能够把危险阻绝于境外。如今他们透过网络渗透,牵动本地青少年的情绪,隔空灌输激进思想,甚至发号施令,直接促成这些还不成熟的年轻人走向偏激,做出激进的破坏行为。这种手段对有意进行破坏的恐怖组织而言,不但可以免于被捕的风险,而且理论上可以吸收到不少成员,因为网络空间无限,只要一个带一个,就有可能发展成一定的规模。因此,有效监控网络空间在这方面的迹象,并防微杜渐,是当前防恐最重要的工作。

内政团队和武装部队等官方机构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反恐演习,同时掌控和分析一切相关的国际和国内情报,是杜绝恐袭的重要工作。然而演习毕竟是演习,演习剧本的设定结果,总是能成功瓦解阴谋,也逮捕了恐怖分子。

但恐怖行动与阴谋的定义不断扩大,恐怖分子未必只是来自特定地区的特定群体。例如10年前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以及欧洲一些国家遭遇的恐怖袭击,就有本土恐怖分子牵涉在内,他们多是针对特定社会或政治议题,或仅仅是基于极端思想,就发起无差别袭击,攻击平民,制造恐慌,破坏城市生活和商业氛围。其结果是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族群之间的对立与猜疑,潜在后果不堪设想。

类似这样的极端事件,对于承平已久的新加坡,或许显得不可思议。但国人必须明白,多元族群、富裕并坚持走世俗道路的我国社会,不能假设极端思想不会在此生根。监控恐怖主义的工作,当然主要依靠政府的专业人员与国际国内情报网络,但民众对这方面保持警觉并建立一定的忧患意识,是必要的。举例来说,科技发展产生各种真假莫辨的网络信息,包括视频,它们很容易以假乱真,防恐部门一旦看走眼,被刻意制造的假信息就有可能被当真,引发某些乱象。这时候,唯有靠民众的警惕心,避免陷入恐慌,被牵动情绪,才能保持稳定。

退一万步说,一旦恐怖袭击果真得逞,民众切记要保持冷静,了解那只是个别阴谋和破坏事件,避免将事件与宗教和族群挂钩。因为扩大间接的伤害,正是恐怖主义者最希望产生的效果。唯有冷静与团结,才能做到如兵法所云“无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