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岸田遇刺凸显民主困境

岸田的决定获得日本舆论的赞许,但也引发了有关政治领导人个人安全的讨论。(路透社)
岸田的决定获得日本舆论的赞许,但也引发了有关政治领导人个人安全的讨论。(路透社)

字体大小: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4月15日到和歌山市某渔港助选演说,被人抛掷爆炸物,险些被击中。事件震惊日本全国,因为刚在九个月前,前首相安倍晋三正是在做助选演讲时被枪手暗杀。被当场逮捕的干案者是一名24岁的男性,动机至今不明。岸田在事发后取消了在渔港的演讲,不过在一个多小时后,转到和歌山车站前继续助选演讲,并强调“必须齐心让这场选举进行到底”。岸田的决定获得日本舆论的赞许,但也引发了有关政治领导人个人安全的讨论。

社会治安举世闻名的日本,在短短九个月内发生两起首相遇刺事件,让民选领袖的保安拉响警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去年7月,于参议院选战期间,在奈良市助选演讲时遇刺身亡,震惊世界。虽然杀害安倍的凶手没有政治动机,仅是由于母亲迷信统一教,导致家庭破产,再因安倍家族跟统一教的政治关系而迁怒于他,但刺杀政治人物毕竟属于政治暴力,与强调和平转移权力的民主制度水火不容。

尽管事件发生在日本,对所有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的国家,却是共同的难题。问题的本质之一在于如何兼顾保护政治领袖个人安全,以及他们必须跟选民近距离接触交流的政治需要。由于日本即将在广岛举办七国集团峰会,各国领导人的保安需要因而更显突出。作为世界超级强国,美国的总统也逃不了这一难题。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莫过于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以及1981年3月30日里根遇刺案,所幸里根逃过一劫。

定期的竞选是所有民主政体的重要政治活动,作为民意代表,从政者必须近距离同选民互动,听取他们的心声。但争取连任的从政者,又同时是位高权重的国家领导人,必须注意安全。这两者如何取得平衡,一直是民主国家共同的挑战。在民主体制相对健康的年代,这个矛盾还不十分突出,但是当理性议政的环境弱化,极端思潮兴起的时候,诉诸政治暴力表达异议的方式流行,领导人的个人安全无疑得凌驾于亲民的需要。但这却会隔离代表选民的领袖,异化了民主的形式。

政治暴力的流行反映民主体制深层次的挑战。成熟运作的民主体制不仅是定期的投票选举而已,背后还必须有相应的民主精神支撑,包括非暴力的异见表达,以及立足于基本政治共识的“被治者的同意”。有政治学派认为,西方民主最底层的价值,源自基督教文明所产生的共同信仰。19世纪末以来的世俗化大潮,导致宗教精神式微,弱化了社会共识,让极端政治意识形态崛起。当代的民主社会又叠加了贫富悬殊恶化,权力分配不公等难题,进一步撕裂社会。

美国号召的“民主峰会”在3月29日于华盛顿召开第二届,会后发表了17点宣言。峰会不无美国利用“民主对垒极权”论述,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等战略对手博弈的用意。但如今自诩代表民主价值的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各自面临社会对立严重的挑战。社会共识的弱化,同时让民主价值与体制失色,减少了国际吸引力。一些西方政治学者开始反思,社会的良善治理,或许比争议民主与否更符合政治的真谛。

传统的民主价值强调公民履行义务,来保障社会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当下民主社会的弊端之一,则是过度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忘却承担个人公民义务的必要性。这或许是所有民主国家都必须反省的通病。新加坡第四代领导层推动“社会新契约”的讨论,是寻求对症下药之举。唯有平衡权利和义务,努力缓解贫富差距,才能确保民主制度健康运行,进而解决民粹排外等削弱社会共识的因素。从这个逻辑角度说,民主病治愈了,政治领导人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