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统筹管理提升小贩中心卫生水平

国家环境局和新加坡食品局从6月1日起加强执法行动,更严厉处分用餐后不归还餐具和托盘的食客。(梁麒麟摄)
国家环境局和新加坡食品局从6月1日起加强执法行动,更严厉处分用餐后不归还餐具和托盘的食客。(梁麒麟摄)

字体大小:

国家环境局和新加坡食品局从6月1日起加强执法行动,更严厉处分用餐后不归还餐具和托盘的食客。执法人员将在小贩中心、咖啡店和食阁记下不归还托盘和餐具的食客个人资料。初犯者不再只是面对口头提醒,而会接到书面警告,重犯者则会被罚款或控上法庭。此举又再引发人们对小贩中心等食肆卫生管理问题的讨论。

《联合早报》5月28日的专题报道揭示,全国目前的118座小贩中心和巴刹,虽然摊位租约是由环境局及它所委任的经营者负责管理,但清洁工作并不由环境局直接负责。

其中80座小贩中心是建屋发展局拥有,由个别小贩中心的商联会负责聘用清洁公司来清理桌面,相关的市镇理事会则负责公共区域如厕所、走廊和用餐区的清洁工作。其余小贩中心的清洁合同,则是结合桌面和公共区域的清洁服务,由环境局或它指定的经营者负责外包给承包商。

这似乎是小贩中心无法一致提高清洁卫生水平的关键因素。全国商联总会会长杨向明受访时就指出,个别小贩中心商联会并不是专业的行政人员,没那么擅长管理合同,在执行上可能比较逊色。商联总会也曾和环境局讨论,是否能由当局接管所有小贩中心的清洁合同,但环境局暂时没有这个打算。

这番话透露了目前小贩中心清洁卫生管理上存在的一些短板。商联总会坦承一些商联会缺乏管理能力,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并非专业或全职的管理人。商联总会建议由当局统一管理所有小贩中心的清洁合同,反映不少人的看法,早报读者多次在交流站提出过同样的建议。当局从善如流,针对公众不满食肆卫生加强执法,对民间统一管理小贩中心清洁合同的建议,或许也该审慎考虑。

环境局和食品局从2021年9月1日起,在小贩中心推行强制食客归还托盘和餐具的规定,并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在咖啡店和食阁执行这项规定。此举基本上是成功的,据当局的调查,有超过九成的食客都会这么做。照理说,各处小贩中心和其他食肆的清洁卫生应该明显提升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在一些食客比较多的中心,虽然少了食客留下的餐具,但桌面却往往留下污渍,没有清洁工处理,后来的食客就只能掏出湿纸巾自己来擦拭。这不免引起舆论的质疑,既然大家已依法配合,为什么卫生情况还是无法改善?

问题显然是出在清洁承包商身上。因此,加紧执法和惩罚少数违法食客,充其量只能解决一半的问题,另一半必须通过加强对清洁承包商的监督解决。但在目前没有统一管理标准的情况下,这是有困难的。

必须说分散管理方式不是毫无是处,它的优点在于各个小贩中心能依据实际情况,如人流量,营业时间等定价(清洁费),通过招标方式把清洁工作外包给承包商。但价低者得标的市场规律,意味着一些承包商为了压低成本而偷工减料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

要纠正这一缺点,就必须采取所谓“优包”(best sourcing)的做法。但不是每个小贩中心的商联会都具备必要的能力和资源,去确保承包商履行合同规定的任务和达到要求的标准。商联会由摊贩组成,他们天天忙着自己的生意,也难有余力监督承包商。这方面的短板应如何补上,需要当局深入思考,也必须尽快给出对策,这是公众所殷切期待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