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服务中心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上,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宣布将训练社区联系站(ComLink)工作人员成为家庭导师,强化对弱势家庭的援助服务。今后ComLink工作人员不再只是为有需要者协调各种援助服务,而是能透过家访和观察等深入了解个别家庭,制定更针对性的行动计划,确保他们及时获得所需的援助。
据了解,我国社会阶层化现象有加剧的初步迹象,一个征兆是过去的租赁组屋大多数住户是老人家,现在则是越来越多有幼儿的家庭,而且居住时间越来越长。这是值得关注的。
按照社会学定义,社会阶层化(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根据学历、财富、族群、职业、影响力等等元素形成特定的社会阶层,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不同阶层拥有不同的“生活机会”,包括与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相关的机会。这在每个社会都是如此。但社会阶层一旦因为社会流动性的落后而出现固化,特别是上升通道因为种种原因被阻塞,一些人会面对无法经由努力走出阶层困境,达到社会流动的目的。这是导致很多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的根源。
畅通社会流动通道是我国长期的努力,过去10年,本地中产阶层收入有显著增长,而最底层20%的雇员实质薪资增长比中产阶层快。这是我国长期积极化解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平等的部分成果。
受困在社会底层的家庭也是国家和社会潜在的隐忧。社会经济成果的分享,必须有效帮助他们走出能力和经济的窘迫处境。这也是过去一些社会和财政措施持续着重的。
从很多富裕国家的例子可以看到社会底层固化的恶果,包括年轻人和父母困守在半地下、狭小或老旧的住宅,因为经济飞跃带动的房地产飙涨,让他们跟不上,拥有自己安乐窝永远只能是梦。类似现象的产生多多少少都源于政府采取放任社会野蛮生长的态度,缺乏积极的政策支持,导致富者愈富、赢者全拿的现实无法消除,教育和职场机会普遍被垄断,本来就缺少机会的底层,随年龄越大,越缺少提升空间。
底层甚至中层社会一旦弥漫看不到希望的负面情绪,会对社会产生负面观感,长远对社会其他成员和企业都可能构成隐患。政府从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中获得的反馈显示,民众关注阶层固化的现象。过去10年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但10年来的经济与社会变化也很大,说明在确保弱势孩子拥有全面且公平的发展机会方面,还须要做得更多。具体而针对性的家庭援助,可逐步改善弱势者的经济和社会等条件。
即将发布的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总结报告,将对这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但从长远计,政策必须鼓励受援助者自力更生,这也能为下一代做示范。政府也呼吁公众和企业透过各种方式,为提升弱势者尽一分力。只有全社会都建立共识,愿意为弱势者伸出援手,才能避免其他社会那种忽视甚至鄙视社会下层的极端现象出现。
新加坡在改善生活与发展条件方面,有能力拉拔每一个有意上进的国民和家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改变“命运”。只要政府与社会工作者积极有为,民众和企业建立“人饥己饥”的价值观,建国前那种贫民窟里世代陷入困境的情况,就可以永远消失,也能消解社会长期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