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9月10日三读通过《平台人员法案》,主要涵盖提供召车与送餐送货服务的平台人员。这意味着平台从业员的基本权益,从明年起将获得法律的保障。平台营运商必须负起对平台人员的社会责任。加上政府的补助,能为平台人员中的低收入者,构筑基本生活安全网。
法案规定的福利包括:在法律上平台人员成为自成一体的劳动者;30岁以下者都须加入公积金计划,平台营运商也须为平台人员缴纳公积金;平台须为平台人员购买工伤保险;以及成立代表整个群体与资方议价的平台工作协会。协会可以附属全国职工总会,即能得到工会一定的帮助和支援。
平台人员既不属于一般雇员,也不是自雇人士,因此无法组织工会,无法得到职总的直接保护。迄今为止,由于他们没有组织,因此工作条件任由平台营运商支配。此外,他们的工作和收入一般也不稳定,如果遇上工伤,很可能就要断炊,或是还不起医药费。长此以往,难免衍生各种社会问题。
如何确保他们的生活和福利有所保障,是政府和职总这些年来一直在关注并寻求协商和解决方案的问题。人力部因此在2021年特别成立平台员工咨询委员会,负责研究并听取相关各方意见和建议。委员会在2022年11月提出的建议涵盖公积金、保险、保健储蓄和员工协会,这些建议都获得政府接受。
新法案依据的就是委员会的建议。法案的通过,使我国成为全球最早立法保障平台人员权益的国家之一,也因此受到国际劳工组织的关注,希望了解我国制定新政策的经验。平台人员法案的诞生,应该说是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劳资政三方协商的另一成果,也反映社会新契约的精神。
《2023年劳动力报告》数据显示,本地平台人员在2022年创逾8万8400人的新高后,去年显著减少近1万8000人,至7万零500人,占本地劳动力的3%,提供召车与送餐送货服务者,约占平台人员73%。
这个群体随平台经济的出现应运而生,平台经济为他们创造新的谋生机会,也让许多新加坡人的生活更加便利。但说实在,平台工作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也谈不上有什么职业发展前景。投身这一行业的人背景多样,各年龄层都有,有些当全职工作,有些则当副业或过渡性的暂时工作。但整体而言,他们却构成身份处于灰色地带又得不到现有法律保护的劳动群体。
面对这个群体存在的事实,权衡得失,立法保障他们的权益是正确的做法,尽管这么做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增加负担。相信社会整体本着互相照顾和包容的精神,都能接受和分担这个成本;平台业主须肩负部分责任,不应该把全部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有了法律的规范,也有利于平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强调的是,法律的保障和基本安全网的构建,反映的是平台工作的性质,并无法改变平台工作缺乏稳定性的事实。只要有平台经济的存在,就会有一批从事这一行业的员工,他们需要基本的保护和保障,法案只是弥补这方面的空缺。
平台工作的主要特点是自由、门槛低。平台经济兴起造就这么一批员工,其工作性质也适合某些人,但从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并不适合作为年轻力壮者的终身职业。我国面对人力短缺的问题,很多工作要靠外来劳工,长远来说,年轻人应该受鼓励接受适当培训,投身收入稳定并有职业前景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