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遗余力推广终身学习,在国人的技能培训上,作出巨额的投资。早在2016年,凡满25岁的新加坡公民,每人在技能创前程的户头都获得500元的填补,以支付培训费用;2020年,它再度为满25岁的国人填补500元补助,并给予40岁至60岁的公民额外500元报读转业课程;2024年5月,满40岁的国人,又再获得4000元,用来进修专业课程,加强就业能力。

2016年及2024年的填补,没有使用期限,而2020年的填补,则有五年的有效期,直到明年12月底为止。虽然2020年发放的补助还剩下一年就失效,但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26日,只有26%或69万人使用这项补助。其中,25岁至59岁的年龄群使用率在30%左右,而60岁及以上的使用率是21%。

当局没有解释补助使用率低的原因。今年初,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晓芳在国会指出,一些国人以没有时间接受培训或培训的机会成本过高为由,没有使用技能培训补贴。她说,只有一小部分人动用所有的补助。

政府推广终身学习运动,已有约10年的时间。但培训补助的使用率,反映培训文化尚未成为国人基因的一部分。虽然满25岁的国人都有技能创前程的户头,但是相信很少人会去查看他们可动用的金额,对技能创前程赞助的课程也不甚了了。

要确保培训投资获得相应的回报,就得更深入分析培训补助使用率低的原因,以及国人在参与培训课程的痛点。有些国人宁可自掏腰包报读海外机构主办的课程,但何以却不愿花时间了解及报读政府资助的课程?是培训课程的信息不足,或是申请补助的手续过于繁琐?是培训课程的经济价值不够高,或是不符合市场的需求?

技能培训补贴的使用率,固然是衡量终身学习运动的绩效指标,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技能培训的高额投资,是为了提高国人的技能以及受雇能力。这应当是更关键的指标。有多少使用补助的国人,成功转换职业?要确保公款不被滥用,有关当局应加大力度,监督及审核技能培训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政府在终身学习的大量投入,孕育许多大大小小的培训中心,它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通过虚假的培训课程,骗取公款。几年前,一个犯罪团伙伪造文件,骗取精深局近4000万元培训补助金。

精深局规定,培训机构不得提供现金或其他奖励,来吸引公众报名参加它资助的课程。但仍有培训机构铤而走险,以“回扣”或赠品吸引公众报名。最近,就有一家培训机构给予培训顾问佣金以招徕学员,而被令停业三个月。

除此之外,一些短视的国人与不法的培训机构配合,抱着“政府的钱不拿白不拿”的心理,非法套现政府提供的技能补贴。他们不仅诈骗公款,而且颠覆技能培训的宗旨,使终身学习的愿景蒙尘。

我国的经济正在转型,朝向高增值的价值链攀升。在这个过程中,技能与职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日益严峻,技能培训更为迫切。除了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绿色经济与生物医药行业的人才培训,更不可忽视那些在低增值领域工作的国人,包括送餐员与私召车司机。

据统计,在我国平台经济工作的国人超过7万人,其中1万6000名是送餐员。这些在零工经济服务的国人,最需要学习新技能以提高收入。但是,对于这个群体而言,时间就是金钱,眼前的收入比技能提升来得更重要。即便如此,无论从经济转型或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有关当局应想方设法,为零工经济的员工提升技能。

政府承诺定期为国人填补技能创前程的户头,并协助国人降低培训的机会成本,包括给予国人在培训时的生活费补贴。可以预见,我国在国人的终身学习上,将作出更大的投入。当务之急是提高技能培训补贴的使用率,并审核培训的效果,以确保公款用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