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政府除了为国人提供邻里购物券、各类回扣和现金补贴等直接援助外,还致力于提升日用品的价格透明度,帮助消费者精明理财,并防止商家变相涨价。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上周六(3月15日)宣布,本地四大超市今年内试点推行单位定价制度,涵盖白米、肉类、鸡蛋、食油、水果和蔬菜等主要日用品。
单位定价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实行多年,消费者能轻松比较不同品牌及包装规格的价格,如今将在本地推行,受访消费者都表示欢迎。一些食品厂商会在不通知消费者的情况下缩小食品份量和包装,虽然售价不变,但实则变相起价。展示单位定价让消费者能清楚看到实际价格,不会不知情地花费更多。又如超市促销活动有时让人困惑,多件促销的价格未必比散装单件更划算,单位定价能避免消费者被“促销”字眼误导。
单位定价能提升价格透明度,帮助消费者优化预算管理,但在推行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界定单位定价的适用范围以让更多消费者受益?单位定价对某些商品类别的实用性可能不高,例如生鲜及冷冻食品,由于产品品质和保质期不同,单位价格的对比未必能全面反映实际价值。
为确保单位定价信息清晰可读,同时兼顾商家运营成本,业者须与政府及消费者协会紧密合作,制定统一展示方式。例如,超市若使用现有的电子价格标签显示单位价格,字体可能过小,影响年长者和视力不佳者的体验;若须更换标签,又可能涉及额外成本。因此,如何在保证信息可读性的同时不增加商家负担,是推广过程中须要考量的问题。
目前,一些超市已为部分商品提供单位定价,消协于2019年推出的“省钱之友”(Price Kaki)应用,也在提升价格透明度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个应用自2023年起已涵盖超过6000种日常用品的单位价格,方便消费者快速比价。
尽管单位定价制度有助于价格透明化,但实时更新价格仍是一个挑战。超市与电商平台的价格波动频繁,促销活动的时间各异,甚至可能在数小时内变化。若单位价格不能及时更新,消费者可能基于过时信息做出错误决定。为提升数据准确性,“省钱之友”应召集更多超市和电商平台参与实时价格数据共享,同时结合消费者的价格反馈,优化信息更新机制。消协可扩大“省钱达人”(Price Kaki Champions)社区志愿者队伍,鼓励公众共享优惠信息,并推广“省钱之友”应用。这个应用目前的用户约17万人,仍有许多增长空间。
新加坡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将针对试点计划展开市场调查,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为日后扩大落实单位定价措施提供指引。单位定价的推行无疑能帮助消费者更轻松地比较价格,提高购物决定的精准度。然而,要让这一制度真正发挥最大效益,仍须超市和电商平台持续优化价格更新机制,确保信息清晰易读。例如在线购物盛行,消费者在考虑商品价格的同时,还得计算运费、服务费等额外成本。若未将这些因素整合,单位定价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总成本。因此,在电商平台推行单位定价时,还须探索如何结合其他费用,以确保信息完整透明。
随着技术进步,未来的价格比较还可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精准的购物体验。消费者在追求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可考虑超市的自家品牌商品。这类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但品质和营养价值未必逊色。综合运用单位定价、促销信息及自家品牌选择,消费者便能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做到真正精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