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滨尼组屋区一个全科诊所投标月租超过5万2000元,引发社会关注。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在新闻出现之后表达震惊,并指出这必然会导致医疗成本上升,进而抵消卫生部在维持基础医疗可负担得起方面所做的努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已经是国人关注的政策重点,任何与医疗费相关的课题都难免成为社会焦点,这一破纪录的诊所租金,自然也成为坊间话题。

人们忧虑的是,如果创下记录的诊所租金像咖啡店租金一样,接二连三攀高,会不会成为社会的常态?而常态化的高租金,势必在未来推升基层邻里的医疗费用,对于经济能力处于弱势的基层民众,会产生排挤作用,他们必须更依赖政府综合诊疗所。因此,基层医疗费若整体地提高,不但将无可避免成为政府及纳税人的负担,更会压缩基层民众的就医选择。

如果诊所或医疗机构的成本是因为药物、医疗器材或技术的更新以及人事成本的原因逐步提高,应该是无可厚非,人们都能理解,但如果医疗成本是在非医疗元素的哄抬下节节攀升,例如结合了商业手法甚至资本运作的经营模式等等,那就值得有关方面及早关注和介入,不可放任资本市场的运作增加民众负担,让健康成为代价。竞标下产生每平方米超过1000元的租金,正是非医疗元素。

诚然,租金是商业逻辑运作的结果,但组屋区的租金受建屋发展局控制,对于一些特定行业,在招标时应当纳入居民负担能力和社会长期影响等元素。考虑到这点,卫生部与建屋局已经开始采纳“价格—质量评估模式”招标组屋区诊所,有意开业者提出的护理模式等条件占评估的七成,租金因素只占三成。这些由业者提呈供考虑的护理模式,包括预防护理、慢性病管理以及心理健康等等,整体上理应能配合国家所制定的卫生医疗政策目标。

据王乙康透露,在这一新评估模式下收到的标案租金水平,都显著低于淡滨尼标案的每平方米租金水平。而根据新模式的招标也获得良好反应,当局有意作为组屋区全科诊所招标的常态。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

医疗行业不能完全以一般商业看待,特别是在组屋邻里的诊所,租金招标元素必须更倾向于社会与专业责任。诊所经营和其他零售业一样必须收支平衡,淡滨尼标案有关的集团表示,每天会安排两三个班次,每班两个医生,长期目标每天能接诊150个病人,一般分析却认为长期可行性不无疑问。驻诊医生多,意味着成本也要提高,但周遭病人数量不会因医生多而倍增。

每个地区病人数量有限,更多病人也意味着诊所人手需求比较大。此外,近年来,邻里诊所有增加的趋势,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竞争元素。超高的租金意味着医疗集团的收入必须更高,诊所收入除了诊费,也包括卖药、施打疫苗、各种体检,甚至远程看诊。但在病人数量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业务量难免受局限,因此人们提出的疑问是,在成本压力下如何维护诊断与治疗品质,这也是病患终究会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作为诊所或医疗机构,一个不变的悖论是:医疗效果好,病人会减少;医疗效果不好,病人会更少。因此,租金过高,既非病人之福,也难免对医疗业者构成巨大的挑战。

医疗服务对新加坡越来越重要,基层医护的效果取决于设施的分布是否广泛、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而租金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医疗品质。建屋局对租金市场的控制能力是新加坡制度的一大特色,足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市场调节作用,在医疗这方面,也就能发挥改善医疗服务的一定角色。

近年来,各种租金涨幅持续引发民众的担忧,政府为咖啡店部分摊档提供优惠租金以推出经济餐饮,就是一种“很新加坡”的做法,既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市场原则,也能实际惠及基层民众。医疗行业也必须如此看待,不能任由关系到民众健康的大事,因完全受市场经济原则主导而受到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