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执法当局持续加强打击力度,诈骗活动却始终如烧不尽的野火,这边刚捣毁一个团伙,那边又冒出新的骗局。我国反诈骗中心与六个国家和地区,联手展开“前锋计划”大规模行动,在一个月内逮捕逾1800人,涉及约9200起骗案。然而,受害者损失金额接近3亿元,从涉案账户中起获的款项仅为2620万元,不到损失金额的十分之一。
诈骗犯罪呈现高度组织化、跨国化特征,手法不断更新,通过掌握个人资料操控受害人的心理。警方刚在6月4日分享跨国打击成果,新加坡普通保险协会(GIA)便在6月9日警告,要提防假冒协会职员、能准确说出车祸受害者个人信息的骗徒。掌握个资的诈骗分子容易假冒政府官员,获取人们的信任。自今年4月以来,警方已发布多则相关警讯,超过70人被传召协助调查。这类诈骗之所以屡屡得手,正是利用公众对身份验证的惯性信任。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身份证号码视为高度保密的信息,直到去年底发生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事件后,才恍然大悟这原来是虚假的安全感。要人们改变这个习惯,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除了得教育公众不要轻信掌握个资的人,还要提高人们对自身资料的保护意识,不要为了偿债或图利,出借银行账户、贩售个资,成为诈骗网络洗钱的帮凶。
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企业与机构若防护不当,可能沦为更大的破口。5月29日,英康保险披露,由于印刷服务商遭网络勒索软件攻击,至少146名客户资料外泄。在前一个月,另一家为星展银行与中国银行本地分行提供印刷服务的公司,也因类似攻击导致约1万1000名客户资料可能遭窃。由此可见,企业的网络安全不到位,即可能沦为诈骗链的起点。
诈骗活动之所以难以根除,不仅因手法层出不穷,更在于他们不受地理限制,熟悉技术,精于法律漏洞,能在多个司法管辖区之间诈骗和洗钱。东南亚地区长期被视为诈骗分子温床,一些园区甚至在当地势力庇护下合法运作。执法行动难以深入,往往只是让诈骗团伙转移阵地,从柬埔寨流窜至缅甸、老挝,甚至扩散至格鲁吉亚、土耳其、印度和尼日利亚等地,无法彻底铲除。
要应对如此复杂的犯罪体系,仅靠单一国家的执法难以奏效,因此我们须要展开更多跨国捣毁行动,扩大信息与资源共享,推动联合调查与跨境追赃。虽然未必能将诈骗网络斩草除根,但至少可能稍微撼动这些高度复杂的犯罪网络。
另一方面,技术与法律上的漏洞也须要补上。例如,通讯监管应更精准高效,及早拦截诈骗电话与短信,严格限制手机卡申领与转售。有读者投函《交流站》提出,用来诈骗的电话号码,虽然多次在ScamShield防诈骗网站被举报,但仍继续被用来行骗,说明系统拦截机制未臻理想。每一通未能及时封锁的诈骗电话,背后可能就是一桩新骗局、一笔新损失。
反诈骗工作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单次扫荡成效,而在于整个防诈体系的运作速度与效率。我国警方时不时逮捕一些“小钱骡”并非无关紧要之举,因为他们是诈骗团伙重要的后端支援。政府须要反复加强宣导,通过不同媒介提醒公众不轻信任何声称掌握个资或要求转账的陌生联系。个人则有义务提高自我保护的认知,对新闻时事多加关注。企业在将关系个资的服务外包时,要确保外包机构有能力保护资料。唯有从点到面、由内及外共同筑起防线,才有可能真正遏制诈骗这一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