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首办谢师宴,向历代华文教师以及曾经以华文教导各学科的教师表达敬意,在本地教育与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1987年统一语文教育源流后,以华文授课的教师队伍随着华校的消失,集体隐没在历史中,只剩下单一科目的华文教师继续努力。此时此刻的这一场晚宴,既表达社会从来没有遗忘这群曾经为文化播种的人,更因为有黄循财总理和多名部长到场,让人看见建国以来双语教育政策确实带来的丰硕成果,也是母语教育值得坚持的理由。总理承诺继续支持华社有足够资源发扬传统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双语人才,说明这是我国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国人应当有所体会。
华文媒体集团在建国60周年9月6日主办谢师宴,这一天也是《联合早报》前身之一的《南洋商报》创刊日。建国史上以华文教导各学科的众多师长,也为本地华文媒体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媒体人,成为活水的源头,沃土的耕耘者。
这一群华文教学者在建国路上的教育转型期备尝辛酸,许多人要面对适应语言环境巨变与重新学习的艰苦,或另谋生计。选择留下来承担教育使命的人必须设法自我转型,在过程中克服内心煎熬,从泪水中自力更生,逐步建立英文等其他能力,重新找到安身立命的价值感与定位。总理说,为了国家的发展,这群教师牺牲很多,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我国才得以推行双语政策,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这既是事实的陈述,也是对这群受华文教育者的时代角色,予以肯定,让大家更清楚看到这群教师的牺牲小我,为国家带来的价值。这是新加坡建国道路中无奈与壮烈的一段进程。
比起现在很多人抱怨华文难学,学华文的外在环境不佳,当年一些传统华校甚至面对招不到学生濒临倒闭的情况,师长们带领学校转型更是艰苦万分,而他们终于挺过来,其中一些学校成为今天家长与学生争相报读的名校,它们既传承了自身传统,又在英文和数理方面交出傲人的教学成绩。这些师长所表现的韧性与自强精神,值得被铭记。他们的牺牲、付出与坚持,和其他先辈的努力一样,共同书写并构成我国建国60年取得的成就。
今天的母语文教师有不同的挑战。一般性的华语文由于基层使用人数还算不少,相对较有活力。然而几乎每一代学生都有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整体水平不高,教学挑战更艰巨,不少教师面对学生直接表达“讨厌华文”的情绪,家长也不积极支持,也有家长赞成有资质的孩子放弃修读高级华文,华文教师情感受挫可想而知。
华语文的学习与使用越来越仰赖新移民,这是值得本地社会深思的。双语政策贯彻至今,政府的支持始终是最重要的机制,尽管曾经有过不少来自家长的杂音,甚至为了不要让孩子“受苦”而移民英语国家。但今天新加坡人大多能掌握一定程度的双语能力,适足以证明我国语文教育政策方向正确。不过,母语文作为家庭主要用语比率持续滑坡也是客观事实,家长必须更自觉地体会下一代掌握双语能力的价值与重要性。只有获得家长积极支持与肯定,孩子才有学好母语的动力。
母语文教学在新加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艰巨使命,今日教师不但要面对一般教学重任、科技挑战,更要承担部分学生与家长的抗拒,以加倍的心力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持续改进教学,目的和过去的华文教师一样,是传承语文和文化价值观。
语文学习有赖于使用环境,除了家庭,本地社会各领域包括官方、媒体、企业等,必须积极创造更多母语使用空间,扩大民众接触面,才有利于年轻一代体会到母语的存在意义与学习价值,对语文和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大帮助。越来越多企业甚至机构在命名或面向消费者和民众的招牌方面选择只用英文,殊为不智。回望当年传统华校与华文教师群体奋发图强之路,民间自发力量从来必不可少。
在许多方面而言,我国华语文园地的沃土已不复当年,前人走过的路,克服过的困难,必须赋予我们勇气与决心。在政策支持与社会大众的意志贯彻下,将华文固守在一定的水平,避免土崩瓦解时刻的到来,事在人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