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七年、耗资12.3亿元的新加坡德光岛圩田造地项目已顺利竣工。这项工程不仅是我国首个采用圩田技术的填海项目,也为未来的土地拓展,提供另一种可行的技术路径。

圩田填海技术源自荷兰,核心做法是在海域中筑起防波堤,围出一片水域后抽干海水,形成可开发的陆地。与传统填海方式相比,圩田技术可节省近半的沙土用量与建筑成本,具备更高的资源效率。

德光岛圩田面积约800公顷(8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大巴窑。圩田地势低于海平面1.2米,外围设有长达10公里、高出海平面6米的堤坝,有效防止海水倒灌。该区域将主要用于军事训练,有助于释放本岛土地资源,供其他民生与发展用途。

土地资源有限,一直是新加坡发展的核心制约。自1965年独立以来,我国便积极通过填海造地扩大国土面积。1966年,政府在东海岸启动首个填海工程,并于2000年代中期拓展至滨海湾。

1995年,裕廊岛工程启动,将七个外岛通过填海合并为一体,发展为石油与化工产业中心。该工程于2009年竣工,岛屿面积由原本的9.91平方公里扩大至30平方公里,后续小规模填海,进一步扩展至32平方公里。

得益于持续填海,新加坡国土面积从独立初期的581平方公里,增长至目前的736平方公里,预计2030年将达到766平方公里。港口、机场、滨海湾金融区等关键基础设施,几乎都建于填海所得土地之上。

然而,传统填海方式高度依赖沙土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年发布的报告指出,过去20年,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沙土进口国,累计从邻国进口约5亿1700万吨沙土。随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柬埔寨陆续以环保为由限制沙土出口,填海工程面临资源瓶颈。

在此背景下,圩田填海技术成为替代方案之一。2019年,时任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出,政府将研究在东海岸采用圩田技术,不仅为造地,更是应对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生存挑战。

另一项构想是沿滨海东至樟宜岸外填海造岛,并通过堤坝连接各岛,形成淡水蓄水池,类似滨海蓄水池。这项方案兼顾土地拓展、防洪与水资源管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水供韧性。

2023年11月,时任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宣布,将在东海岸建设人工岛“长岛”,由三块填海土地组成,总面积约800公顷,总长度约18公里。长岛与东海岸公园之间的水域,将形成新加坡第18个蓄水池,强化水资源调度与防洪能力。

长岛项目的技术研究于2024年启动,预计历时五年。李智陞指出,长岛建设将是一个“数十年”的长期工程。

无论是传统填海还是圩田造地,均需长期规划与充足财政支持。政治稳定与政策延续性,是确保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在部分国家,政党内耗与政权更迭常导致项目延宕甚至夭折。

新加坡在这方面具备优势。政府设立海岸与洪水防护基金,并拥有可观储备。稳定的政治环境与有序的领导层交替,使得长期发展项目得以持续推进。早在2016年,时任国家发展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黄循财就宣布发展德光岛的圩田造地项目。今年9月8日,他以总理身份视察项目竣工,象征着政策延续与执行力的体现。

德光岛项目由荷兰与日本建筑公司承建,展现技术实力。新加坡虽地小,但不乏大型工程项目,主要承包商却多为外国企业。我国建筑业者应持续提升技术能力,争取更多复杂工程,强化新加坡在城市解决方案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建国以来,新加坡不断突破小国发展的限制。通过填海造地,缓解土地紧张;发展新生水与海水淡化,减少对外来水源依赖;推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实现能源多元与安全。这些努力不仅提升国家韧性,也降低对外部资源的战略依赖,增强我国在全球不确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