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学院9月17日发布本地首个用科学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开展的自杀心理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是, 轻生者出事前都会有异常举动,尤其是在前一周,会有情绪改变、焦虑、绝望、愤怒等“预警信号”,或是在社交媒体贴文,以及有过轻生的尝试。
这个研究所要传达的两个重要信息是:一、国人有必要提升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以便在家人、朋友、同事、同侪等萌生轻生念头或出现预兆时,能及时察觉和干预,挽救宝贵的生命。二、专家也认为,不能再把自杀课题当作禁忌或避而不谈,及时的坦诚讨论和疏导才是正确的做法。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健康特指生理方面,因此,对心理或精神健康相对缺乏认识,或是存有不正确的刻板印象。这是一个必须尽快纠正的误区。因为,随着社会日趋复杂,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所导致的精神疾病益发凸显,而精神疾病、身体疾病和关系破裂是导致自杀的几个关键因素。
正常人都会惜死,萌生短见必有病因。上述研究发现,轻生者比常人患有抑郁等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多面对关系破裂。问题是一般人缺乏心理学知识,通常不懂得辨识或觉察研究报告所说的各种预警信号,很多人是在悲剧骤然发生失去亲人之后,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一种常见情况是:死者患上严重的抑郁症,但事前只是看普通医生,诊视失眠、头疼、食欲不振之类的症状,结果延误给病人提供及时心理辅导或治疗的时机。因此,如何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确实须要认真探讨。把心理或精神疾病去污名化也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自杀和心理健康问题理性公开地讨论。
就统计数字来看,过去几年来的自杀案例并没有太大的波动,从2020年到2024年分别为452、378、476、434和314起。2024年的数字是初步数字。但根据新加坡援人机构(SOS)的数据,去年机构为1112名有自杀念头或尝试自杀的个人,以及因自杀而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和支持。由此可见及时干预和辅导的重要性。求助的人这么多也说明,更多面对困境的人懂得寻求协助。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加大宣导力度,让更多人认识这些援助门径,只要拨打热线电话,就能得到开导和协助。
据初步数据分析,在去年的314名自杀身亡者当中,202人为男性(64.3%)。自杀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是30岁至39岁的人群。自杀也连续六年是10岁至29岁少年与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这表明这两个年龄层群体需要特别关注。除了家庭,职场和学校也是须要提高对自杀认知的场所。
自杀的主要导因是心理健康欠佳,因此,心理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工程。政府早在2021年7月就成立心理健康跨部门工作小组。小组在2023年宣布我国首个全国心理健康战略将涵盖四大重点,即全方位扩大心理健康服务、提高社会服务和前线人员及早识别心理问题以及提供介入支援的能力、进一步在社区和学府推广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加强职场心理健康支援。小组也宣布,政府最迟会在2025年成立全国心理健康办公室,监督全国心理健康战略的执行工作,以及规划心理健康护理的未来发展。希望有关的全盘计划尽快落实,加强心理建设和减少轻生个案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