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SMRT经营的地铁和轻轨线多次发生故障,再度引发全民关注。SMRT自己的初步调查认为都属于孤立事件,不是系统性问题,虽然表达理解的声音不少,但也有许多乘客和公众在网上论坛表达的意见,包括“平常没有好好检查”,甚至翻出SMRT高层两年前向媒体表达“避免过度维护”的说法,对此做出质疑,乃至要求问责。
我国轨道交通的故障问题,其实不是过去两三个月才突发多了起来。根据陆路交通管理局9月初发布的上一年度最新数据,地铁的可靠度已经退回到2020年的水平,其中,东西线、南北线和滨海市区线退步情况较为显著。
前交通部长许文远在2017年为地铁服务定下标准:每行驶百万公里出现一次不超过五分钟的故障。地铁服务系统后续如火如荼地展开硬件与软件的提升,在多方努力下,可靠度随后一路攀升,国人都引以为豪。
必须指出,今天五分钟故障的行驶距离降至159万8000公里,仍超越百万公里目标。根据报道,许文远制定这一目标时,2015年两次延误之间的行驶距离是很短的13万3000公里。但考虑到政府已经投入大量资源,地铁公司岂可继续自满于百万公里的目标?国人好不容易重拾信心与自豪感,如果受影响的乘客不断增加,甚至包括外国旅客,恐怕将打击我国提升整体公共交通服务的努力与口碑。
平心而论,新加坡地铁系统运行至今接近40年,期间不断延长里程与扩大覆盖范围,管理与维护的复杂程度提高很多。但以总里程240几公里而言,我国地铁系统在亚洲大中城市并不算复杂,中国大陆多个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韩国、香港的总里程都超过我们甚多。以百万公里而不是总里程为评估标准,的确更理想,但交通的监管方或许应该根据投入的资源与赋予的改善时间,逐步提高标准,作为对业者定期的鞭策。
客观而言,轨道交通服务近年在维护和服务方面确实有所改善,因此也有民众支持当局的努力,期许近期的故障是过渡期阵痛,或剩下的未处理问题。陆交局与两个地铁业者近日宣布成立地铁可靠度工作小组,探讨提前为故障率比较低的东北线更新电力系统,以及加强东北线和环线信号系统。调查预计在三个月后的今年底前向代交通部长提呈建议报告。
但也有不少人质疑,事故之间百万公里的标准掉回2020年的水平,原因是什么,过去几年间发生了什么事,地铁公司应该有一番解释。地铁公司高层曾经表达不要疏忽维修也不要过度维护的想法,主要是不希望浪费公款。但当故障频发时,如何在维护设备有效运作与控制成本之间取得平衡,什么才是最佳平衡点,民众心里就会浮出疑问。有关各方或许应加以检讨,制定更长远的维护眼光,因为系统维护不是过度与否的问题,而是有效与否。
拥车证制度的实行使新加坡交通体系独树一帜,以大幅提高拥车的成本,控制私家车数量,引导最多人使用大众交通工具,来换取公路的顺畅。国人对公交服务的期待值,因此比其他城市高出很多。政府如何更有效发挥监管与指导角色,让业者能建设一个顺畅而稳定的公交系统,是双方都必须全力以赴的责任。每一次延误和故障都造成不便,当新柔地铁通车后,人潮更多,一旦邻近车站发生故障,混乱将更难以想象。民众也期待每次事故都能获得实事求是的及时传达,何为故障何为延误都说得清清楚楚。
地铁系统是我国城市生活的大动脉,人们放弃拥车梦,换取一道没有堵车的城市风景线。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交通系统有必要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最有效和前瞻性的措施,保证公交可靠性与其他公共服务看齐,达到稳定的高满意度。国人对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要求向来很高,公交业者不可自我感觉良好,轨道交通服务尤其不可成为本地公共服务的最弱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