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局2021年至2024年进行的调查显示,食客和摊贩对社企小贩中心各方面的管理满意度超过八成。这些小贩中心也维持约96%高租用率。环境局在回复《联合早报》时说,当初引入社企小贩中心的外包模式,是希望借助餐饮业者的丰富经验,为小贩中心管理注入新思维和最佳作业方式,以及为居民提供可负担的三餐。这应当是检讨这一模式利弊和如何改进的标准,因为小贩文化不但是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发挥确保民生稳定的作用。

这套模式实行至今已经有10年,近期出现争议,理应积极对待,把它视为检讨和改进模式的良机。批评者指环境局对社企监管不足,并指经营者对摊贩设下不合理的条款,危及小贩文化发展。一些小贩也认为社企小贩中心管理缺人情味,条文限制经营。有学者指出,环境局管理的小贩中心,因为对摊贩的管制较少,小贩像是“独立生意人”;在私人业者管理的社企小贩中心,小贩更像“员工或承包商”,缺乏自主性。环境局公布调查结果,间接回应这些批评。

争议本身并非坏事,它反映社会对小贩文化的关心。公允地说,社企小贩中心的尝试并非十全十美,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特别是在食物的更多元选择、整体洁净水平,以及科技的使用等方面。当然,改进空间还是有的,以10年的经验累积作为基础,检讨不足,更上层楼,应当是本轮争议的共同目标。本地目前有16座社企小贩中心,由平价集团、肥雄社会企业等五个业者管理。它们须向环境局作出某些承诺,以争取管理合约,为此又不得不对摊贩实施严格管制。这使小贩处于不利地位,在面对诸多限制要求之际,还要自行承担盈亏风险。

社会企业是一种新进概念,强调企业在盈利之外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这对于促进社会的人文关怀,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理论上,投身社企的餐饮业者,比环境局更有条件提升小贩中心的管理水准和消费者的用餐体验,同时促进特定社会使命,比如为释囚重新融入社会,或让体障者体面就业创造机会。在实际运作上,对比环境局相对宽松自由的小贩中心管理方式,这可能产生社企盈利、社会使命和小贩权益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或是争议的起因之一,也是须要检讨之处。

小贩文化不但是值得发扬的本地特色生活方式之一,更是稳定生活成本的重要工具。因此,小贩自身对于如何解决经营问题的意见,必须得到更多重视。毕竟,他们原本就是自负盈亏的独立业者,最知道自身利益所在和面对的具体难题。同时,在检讨如何改进小贩中心运营时,须把握小贩文化的核心民生角色,避免添加其他干扰运作的因素,加重小贩负担。例如,名为“街边小贩”的食阁合伙经营模式,强调共同经营、分担成本、共享利润,并提供人力、物流和中央厨房支援,就获得小贩和食客欢迎。

作为对照组,“街边小贩”经营模式能否移植到社企小贩中心,以及社企小贩中心跟环境局管理的传统小贩中心对比优劣何在,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而且,在过程中必须考虑小贩文化的社会角色,以及小贩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权益,当然还包括消费者的利益。尊重市场固然是正确原则,但小贩文化也具备类似公共交通、医疗等公共财的性质,政府的适度介入难以避免。当然,社会大众集思广益,谋求最大共识,还是值得鼓励的做法。

与其他公共课题一样,社企小贩中心的利弊须要理性探讨,减少意气之争。只要把握小贩文化的核心角色,尊重小贩的辛劳付出,帮助解决他们经营的痛点,小贩中心作为国民食堂的小贩文化才能代代传承,继续成为国人生活方式核心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