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葡萄牙等国过去几天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新加坡也重申支持“两国方案”的立场,并表明会在巴勒斯坦建立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并摒弃恐怖主义的有效政府后,就承认它的国家地位。

自2023年10月以哈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逐渐失去国际支持。国际社会最初普遍谴责哈马斯10月7日的袭击,但随着以色列军事行动的规模与暴力程度远超防御所需,批评的矛头日益转向以色列。外交部长维文医生星期一(9月22日)在国会谴责以军行动“过久并超出限度”,宣布将对在约旦河西岸施暴的极右翼团体或领导人,实施针对性制裁。我国明确谴责以色列的行动,并且首次宣布将实施针对性的制裁,体现我国在坚持国际法和人道原则方面的立场,也彰显维护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底线。

冲突至今已造成逾6万人死亡,约190万人流离失所。联合国将加沙的饥饿与物资匮乏定性为“人为饥荒”。以色列长期阻碍人道援助,导致粮食、医疗物资和清洁用水等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难以得到保障。无论从法律、道德还是人道角度,以色列的行为都难以辩护,甚至可能触犯国际人道法。

目前已有近八成的联合国成员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连串外交表态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无法改变加沙人民眼前的饥饿与流离失所。没有以色列的同意和美国的支持,一个真正拥有主权、可运作的巴勒斯坦国遥不可及,这场旷日持久的悲剧难以终结。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可能反而激化以色列的敌意。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在国际承认浪潮中加倍强硬,向加沙城增派数千名士兵加速占领,并强调“绝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内坦亚胡政府近期空袭卡塔尔多哈的哈马斯办公室,显示他无视国际舆论压力;接下来,他可能不仅对加沙加大打击,也可能对埃及、约旦、伊拉克等周边国家作出挑衅行为。一旦中东局势变得复杂,地区安全将面临更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

除了谴责与外交压力,眼下国际社会更迫切的行动是提供紧急援助、施加有效制裁、推动和平谈判。新加坡虽是小国,但在这方面展现出力所能及的担当。除了在联合国投票反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非法定居点的扩张计划外,我国政府与民众至今还提供超过2400万元的人道援助,包括支持埃及医院救治伤者、派遣医疗团队、捐助世界粮食计划署,甚至直接空投救援物资等,为加沙人民提供粮食与医疗协助。主管回教事务代部长费绍尔副教授呼吁国人,把愤怒和不满转化为同情与智慧,用实际行动减轻巴勒斯坦人的苦难。

由于我国社会多元,各群体对中东局势的认知和关注度不一,反应自然各有差异。但国人应该理解,对于新加坡而言,保持清醒的外交认知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维护国际法原则、人道主义原则,也要照顾国家利益;既要表明立场,又要避免卷入外国纷争而损害自身安全与社会团结。我们对以色列的谴责与有条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谨慎,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国际道义的理性外交体现。

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许多国家在承认巴勒斯坦国时都附带条件,如要求停火、排除哈马斯、支持两国方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是否满足这些条件,仍存重大疑问。即便哈马斯被清除,以军在加沙的行动所激起的愤怒与仇恨,也可能令极端主义死灰复燃。没有稳定的政治领导与经济规划,仓促承认巴勒斯坦国不仅难以带来和平,还可能给未来埋下新的隐患。

以巴冲突错综复杂,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作为小国,新加坡缺乏改变中东地区现状的能力。外交考量必须立足于国家利益,国人须防止国际事件影响国内稳定团结。把握这点,才能理性对待加沙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