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会辩论新一届政府施政方针时,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指出,新加坡当前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一是全球贸易与投资壁垒日益加剧;二是科技迅猛发展对企业与职场带来深远冲击;三是资源受限,尤其是土地、人力与能源的紧张局势。

作为经济韧性小组的领导者,颜金勇提出三项应对策略:巩固现有增长领域并拓展新兴产业、吸引国际领先企业落户新加坡,以及强化基础建设以维持长期竞争力。

新加坡经济已步入成熟阶段,增长空间相对有限。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生育率持续偏低,未来10年本地劳动力年增长率将放缓至约1%,生产力增长则介于1%至2%。因此,我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增长率预计维持在2%至3%,与其他小型发达经济体如新西兰、瑞典与瑞士相近。

颜金勇强调,在经济增长回落至长期趋势之前,新加坡应把握未来数年的“机遇窗口”,力争实现3%至4%,甚至更高的增长率,以增强整体经济实力。这些机遇包括:全球企业为应对保护主义而分散生产基地与供应链,以及科技推动新一轮研发、产品与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产业。

作为资源有限的岛国,新加坡要实现更高增长,必须依靠生产力的提升。这意味着发展高增值、资本密集型产业,如先进制造业与数码科技,而这些领域的核心在于高端人才。

然而,科技日新月异,新产业层出不穷,单靠本地人才,难以迅速满足新兴领域的需求。引进外来专才不仅能加速新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吸引高质量投资,推动整体经济跃升。

全球对专业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美国与欧洲历来是人才首选目的地,群聚效应使小国在争取人才方面处于劣势。但当前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反移民与反外来人才情绪升温,可能改变人才流向,为新加坡创造新的争才契机。

美国总统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宫后,推行更严厉的移民政策。他近期签署行政命令,将H-1B签证申请者的雇主费用,从1500美元大幅度提高至10万美元。这项签证每年发放8万5000个名额,主要面向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享有2万个优先名额。印度的专才是去年H-1B签证的最大受益者,占核准申请的71%,其次是中国,占11.7%。签证费用大幅提升,不仅冲击美国高科技企业的人才吸纳能力,也可能使专才转移阵地落户。

与此同时,英国、澳大利亚与荷兰等国也出现大规模反移民示威,亚裔与南亚裔群体遭遇歧视。排外情绪与民粹主义相互强化,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

外来人口一直是触动国民情绪的敏感议题,尤其在经济放缓或资源紧张时,更易引发反弹。截至去年,新加坡总人口逾600万,其中非居民约186万,占比达30.7%。我国通过填海造地缓解土地压力,但人口密度仍逐年上升,去年已达每平方公里8207人,超过香港的6900人。

外来人口在填补生育率不足、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引进外来人才与劳工必须有序有度,避免超越基础设施与社会心理的承受力。否则,排外情绪一旦扎根,民粹主义有可能成为阻碍经济突破的隐性风险。

正如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国会所言,民粹主义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源于民众真实且合理的担忧,例如对社会不平等的感受,或对与外来人口竞争工作与空间的焦虑。他指出,政府必须敏锐察觉国人的潜在忧虑,并以公开、明智的方式及时回应,防止问题恶化,遏止民粹主义的蔓延。

在全球人才流动格局重塑之际,新加坡必须以开放而审慎的姿态,打造一个既具吸引力,又能维持社会凝聚力的人才生态系统。唯有在包容与韧性之间取得平衡,国家才能在未来的经济重置中脱颖而出,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