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口及人才署最新发布的《2025年人口简报》显示,我国总人口从截至去年6月的604万增加到截至今年6月的611万,主要来自非居民人数的增加,尤其是建筑业工作准证持有者以及外籍帮佣。公民人数从364万增至366万,永久居民人数维持在54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据再度警示几个重要趋势,包括人口老龄化步伐加速、公民结婚总数下滑,以及生育率无法提振。

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早有预见,并且积极制定各种应对政策和措施。随着整体社会的养老与医疗条件不断改善,预期寿命延长是趋势,连带使得老龄人口比率提高。如何让老年人健康而安心地养老,同时有机会选择持续在职场或社会贡献心力,保持活跃,是我们正积极建立的社会新景观,在老有所养、敬老尊贤等传统价值观得到延续的同时,我们不妨以作为普遍老龄化的发达国家新典范为目标,让不可逆的趋势有一个相对美好的框架与蓝图,以便国人普遍能有一个快乐的老龄生活。

公民新生儿达2万9237人,虽然比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整体上的低生育率趋势并未扭转,居民整体生育率仍维持在2023年的0.97水平。从积极面来看,数字没有进一步下降。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数字是否意味着我国整体生育率已经触底,其实不容乐观。

无法乐观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去年公民婚姻总数是2万2955宗,比2023年的2万4355宗少了5.7%,并没有因为龙年的好兆头而上升。30岁至34岁单身女性公民比率多年来持续超过三分之一。20年来,未生育或少子女的家庭比率增加不少。

多年来,我国持续强化的鼓励生育措施,似乎未能带来积极效果,也许说明生育率下降是这个时代的观念转变问题。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在人口简报中开宗明义指出,结婚生子是很个人的决定。这诚然是一种符合人文主义精神,尊重个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态度,是世俗化国家合理的政策逻辑。站在个人立场,教育程度、财富收入、家庭背景和生活态度,都是决定是否结婚生子的考虑因素。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多选择“独善其身”,便是经过层层思考之后的取向。当然也有其他机缘问题,但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显示,保持单身大多属于个人选择,其中也包含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然而站在国家层面,特别是人口小国,出生率持续萎缩,不但会造成关键劳动力无以为继,也会冲击全方位的经济发展,从工商业、就业到税收甚至社会福利的延续和扩大。因此,如何提出更有效的鼓励生育措施,引导国人改变观念,至关重要。目前,政府推出的“多子女家庭计划”,提供第三胎以上的家庭更多补助,无疑是对症下药的正确方向。过去20年,育有至少三名孩子的已婚40岁至49岁女性公民比率,从2004年的34.5%显著下降至2024年的20.6%。这或许是更有机会挽救的数字,进入21世纪仍愿意生育多胎的家庭,可能在观念上会影响下一代有动力多生育。

当然,从整体上来说,缓解年轻夫妇在育儿开销、平衡工作与家庭,以及身为家长的焦虑等方面的顾虑,包括托儿与教育设施等等,都是必须持续强化的现有机制。与此同时,虽然鼓励双亲家庭始终是新加坡一贯的基本国策,也是值得固守的传统价值,但对少数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单亲家庭,或许也应该增加帮助,减少措施上的差别待遇。毕竟,无论家庭状况为何,所有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主人翁。

对开放型经济体新加坡来说,很多领域尚能依赖外来人口和新移民填补。我们至今人口增长步伐尚未带来太多负面影响。不过,在不可避免地持续引进移民的过程中,社会应该对与人口相关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出现更多新面貌,做好心理准备。  

编按:统计局来函,本报10月1日社论题目:《应关注公民出生率是否触底》,应为“应关注生育率是否触底”;第二段“出生率无法提振”,应为“生育率无法提振”;第五段“30岁至34岁单身女性比率多年来持续超过三分之一”,应为“30岁至34岁单身女性公民比率多年来持续超过三分之一”;第七段“过去20年,育有至少三名孩子的女性比率”,应为“过去20年,育有至少三名孩子的已婚40岁至49岁女性公民比率”。